茶毛虫 茶树茶毒蛾

学名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鳞翅目, 毒蛾科 。 别名茶黄毒蛾、茶斑毒蛾 。 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 寄主 茶、柑桔、樱桃、柿、枇杷、梨、玉米等 。 为害特点 3龄前幼虫常数十头群集在一起取食叶肉, 3龄后分散从叶缘取食 。 形态特征 成虫雄翅展20—26mm, 雌30一35mm 。 雄翅棕褐色, 布稀黑色鳞片, 前翅前缘橙黄色, 顶角、臀角各具黄色斑l块 。 顶角黄斑上具黑色圆点2个, 内横线外弯, 橙黄色 。 雌黄褐色, 前翅浅橙黄色至黄褐色 。 卵扁圆形, 浅黄色, 直径0.8mm, 卵块被毛, 椭圆形 。 幼虫体长10一25mm, 头黄褐色, 布褐色小点, 具光泽, 体黄色, 密生 黄褐色细毛 。 背线暗褐色, 亚背线、气门上线棕褐色, l一8腹节亚背线上有褐色绒样瘤, 上生黄白色长毛;气门上线亦有黑褐色小绒球样瘤, 上生黄白色毛 。 蛹长8一12mm, 黄褐色 。 茧土黄色 。 生活习性 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贵州、陕西年生2代, 江西、广西、湖南3代, 福建3—4代, 台湾5代, 以卵在树冠中或下层1m以下的萌芽枝条或叶背越冬 。 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 初孵幼虫群集为害, 老熟后于5月中旬群集树下, 在枯枝落叶下, 根际四周土中化蛹 。 5月下旬羽化, 卵产在叶背或树干上 。 每雌产卵50一300粒成l卵块, 上覆尾毛 。 6月中旬2代幼虫孵化, 7月中旬化蛹, 8月上旬羽化, 8月中旬3代幼虫孵化, 9月下旬化蛹, 10月上旬羽化 。 主要天敌有茶毛虫黑卵蜂、赤眼蜂、茶毛虫绒茧蜂等 。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 从11月至翌年3月, 注意摘除越冬卵块;生长季节于幼虫l一3龄期摘除有虫叶片;成虫喜在16时前后羽化, 此时多匍伏于茶丛或行间不活动, 可人工踩杀 。 (2)农业防治 在茶毛虫化蛹盛期中耕茶园, 并在茶树根际处培土6cm, 可把部分蛹除掉 。 (3)生物防治 湿度较高茶园可用每g含10o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喷雾, 对茶毛虫防效优异 。 也可从茶毛虫尸体上分离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制成粉剂或乳剂喷洒, 田间防效82%以上 。 (4)掌握在3龄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25%亚胺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50%二溴磷1000一1500倍液 。 (5)也可用98%巴丹可湿性粉剂或10%多来宝乳油2000倍液、95%乙酰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或10%二氯苯醚菊酯、10%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35%赛丹乳油2500—3000倍液喷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