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酒精度高的安化黑茶


历史悠久、酒精度高的安化黑茶

文章插图

历史悠久、酒精度高的安化黑茶湖南安化黑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 , 运茶的马帮遇到下雨 , 把茶淋湿了 , 茶商心里很难过 , 扔掉又可惜 。 他们到了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 , 村里死了很多人 , 村民们没吃没喝 。 茶商想自己带的茶长霉了 , 不值钱了 , 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 。 结果奇迹发生 , 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 。
【历史悠久、酒精度高的安化黑茶】其实安化黑茶的产生比传说要早得多 。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 ,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 , 茶叶很容易卖出去 , 但仅限于汉中保宁一带 , 而湖南产的茶叶价格便宜 , 商人主导茶叶跨境走私 。
明初(15世纪) , 安化参照四川黑茶的制作方法制作黑茶 。 红茶是蒸青(煮)茶 , 红茶是青(炒)茶 。 相比之下 , 红茶因其醇厚的口感和松烟的气味 , 更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喜爱 。 当时 , 西藏喇嘛经常去首都向佛陀进贡 , 邀请礼物 。 当他回到西藏时 , 明朝朝廷送给他许多礼物 , 包括茶叶是大宗 , 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 , 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购买私茶 。 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 , 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 .
安和红茶产生于15世纪后期 , 通常在湖北北部和西北部运输和销售 。 因为安化茶味道浓醇 , 且量多价低 , 所以西北那些领官方茶票的茶商 , 都是跨境到湖南采购私人摊贩 。 明代至清代 , 茶叶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 , 而川茶、汉中茶是明代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 。 在李后大受欢迎的安化黑茶 , 迅速将汉茶、川茶市场冷落 , 产销低迷 。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 李楠与御史徐桥为争夺书中的湖南茶叶 , 一面请求朝廷颁布禁运令 , 阻止《茶法》被马正统治 。 另一种认为湖南茶有益于西北游牧民族 , 不应禁止 。 户部裁定后 , 报请皇帝批准:西北进口茶叶以汉、川为主 , 湖南茶叶为辅 。 至此 , 安化黑茶成为官茶 。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选择 , 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 。 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省的商人来到安化采购、制作黑茶 。 资本雄厚的山西、陕西、甘肃的茶商 , 至今仍在安化设有亭子 , 并设立贸易机构和商业铺面 。 资江两岸到处都是繁荣的市场 , 如黄沙坪、幽州、宝芝园、小岩、边江、唐家关、鸦鹊坪、东平、桥口等 。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 , 陕西商人委托银行、栈汇钱到安化订购黑茶 , 因钱少买得不多 , 被称为卷包商人 。 委托银行雇人下乡收购茶叶原料 , 然后踩成捆 , 方便运输 。 起初大小、形状、重量各不相同 , 后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 , 重约10斤的旧秤 , 称为百令茶 。 清同治年间 , 晋商三河贡茶 。 在100两茶叶的基础上精选更好的原料 , 增加重量 , 用棕榈和竹条捆扎成筒 。 每担净重1000两(16两重37.27公斤) , 称为千两茶 。 圆柱体大约5英尺(166.5厘米)长 , 1.7英尺(56厘米)圆 。
将茶叶制成柱状 , 经过炒、蒸、踩等几道工序 。 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 , 要形成红茶的品质 。 百茶千茶系列通用名——花卷 。 这有三层意思:一是竹条扎成花篮包装;二是红茶原料含有灰梗 , 特征明显;百分之三的茶叶有捆绑形成的花纹 , 茶叶呈圆柱形 , 像一卷卷的书 , 故称花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