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后,派军戍边,并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 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 随大批外来移民的迁入, 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 。
【普洱茶工艺的变革起点】明万历年未年, 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 在《滇略》记载:“滇苦无茗, 非其地不产也, 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 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 犹无茗也 。 昆明之太华, 其雷声初动者, 色香不下松萝, 但揉不匀细耳 。 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 值亦不廉 。 士庶所用, 皆普茶也, 蒸而成团, 瀹作草气, 差胜饮水耳”, 这是“普茶”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载中 。
从“士庶所用, 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 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 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 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 无采制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但制茶技术有缺陷,被当时中原人士认为是“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差胜饮水耳” 。
其后, 方以智于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公元1664年)载:“普洱茶蒸之成团, 西蕃市之 。 ”此处已明确提出“普洱茶”之名, 并指出普洱茶在当时已远销“西番”, 制法为“蒸之成团”, 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
参考《普洱建置历史沿革》:“古普洱地方至元朝未独立设府也无“普洱”地名 。 到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用“普耳”为名 。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改称“普洱”;又据明·李元阳撰万历《云南通志》(公元1574年)卷十六“贡象道路”载:“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源府, 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之界, 行二日车里之普耳, 此处产茶 。 一山耸秀, 名为光山 。 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 ”, 而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一书亦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 。 其上产茶, 性温味香, 名普洱茶 。
至此可知, “普洱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 其名随地名更替, 当时的普洱茶应是指车里军民宣慰使司(驻今景洪县景洪, 辖地较今西双版纳略阔)辖地普洱(今普洱县)所产之茶 。 且由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派遣一头目加以管理,远销西蕃等地,制法参考了中原传入的较先进的蒸青团茶制法,已有所改进, 但技术有待提高 。
推荐阅读
- 《茶经》上为何没有云南普洱茶
- 普洱茶命名溯源
- 茶叶回忆录:普洱茶纯干仓的典故
- 古老的三座茶山和它们的故事
- 普洱茶的初始形态及来历
- 普洱茶历史之普洱贡茶的辉煌
- 串珠立体五角星的制作方法 可用作装饰小挂件
- 民族风缠线手镯DIY 简单自制绕线手链的步骤
- 清新唯美的滴胶首饰作品图片 美得让人心碎
- 古风簪子DIY制作教程 古代簪子的做法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