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 , 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 , 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 。 不同的品饮方式 , 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 , 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 , 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
茶树发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 , 汉代四川一带的经济已相当繁荣 , 饮茶在当时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现 。 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荼尽具 , 酺已盖藏” , 明确提到烹茶用的茶具 。 三国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 , 成以米膏出之 , 若饮先炙令色赤 , 捣末置瓷器中 , 以汤浇覆之 , 用姜葱芼之……” , 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是先把茶饼炙烤一下 , 捣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 , 然后冲入开水 , 喝时还要加些葱、姜等调料 。
唐代中期 , 茶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 从中国的西南一带渐渐向长江、淮河流域北移 , 产茶区域的扩大 , 加上茶叶加工技术的改进 , 大大促进唐代茶业经济的繁荣 。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 陆羽《茶经》问世 。 这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茶文化的专著 , 详细介绍了茶的产地、生态、采摘、制造、加工、煮饮等 , 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煎茶是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 , 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 , 大兴禅教 , ……人自怀挟 , 到处煎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 , 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可见唐代煎茶已相当普遍 , 并出现了以煎茶为行业的商业活动 。 简单地说 , 唐代的煎茶即把茶饼碾碎后 , 用罗筛筛选茶末 , 在风炉上架起茶鍑 , 放入水 , 起火支烧 , 待鍑中的水“沸如鱼目、微有声”(第一沸)时 , 即加入适量的盐花 , 待到“缘边如涌泉连珠”(第二沸)时 , 舀出一瓢水放入熟盂内以备救沸育华用;以竹夹搅拌茶鍑中的汤水 , 然后用茶则量茶末入鍑煎煮 , 等到“势若奔涛溅沫”(第三沸)时 , 将舀出的茶汤重倒回茶鍑中 , 叫做“救沸育华” , 目的是避免鍑中的茶汤过老 。 此时 , 即可用茶勺从鍑内舀出茶汤 , 酌入茶碗饮用 。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 白瓷出现于北齐 , 唐代的白瓷可与南方的青瓷相媲美 , 出现了“北白南青”共繁荣的局面 。 当然 , 饮茶的兴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唐代陶瓷业的发展 。 陆羽特别推崇越窑青瓷 , 越窑青瓷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顶峰 , 出现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作品——“秘色瓷” 。 陆羽认为茶碗“越州上 , 鼎州次 , 婺州次 。 岳州上 , 寿州、洪州次 。 ”并认为“越州瓷、岳瓷皆青 , 青则益茶 , 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 , 茶色红 , 寿州瓷黄 , 茶色紫 , 洪州瓷褐 , 茶色黑 , 悉不宜茶 。 ”当然 , 这只是陆羽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 当代窑址考古发掘材料证明 , 除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之外 , 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 , 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在当时也大量生产茶具 。
推荐阅读
- 普洱茶七子饼的历史由来
- 我国西藏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 普洱茶类加工制作源流
- 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
- 大花犀角怎么度夏
- 球兰怎么养长的快
- 菩提树的繁殖方法
- 燕子掌怎么浇水
- 鸡爪槭的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