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茶字( 二 )


其中 , 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荼字形演变了 。 此后 , 三国时张辑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等 , 也都出现过“茶”字的字形 。 可见 , 汉时荼与茶为一字 。 再从读音来看 , 也有将荼字读成与茶字音相近似的 。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 , 西汉时曾是荼陵侯刘沂的领地 , 俗称荼王城 , 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 , 称荼陵县 。 在《汉书·地理志》中 , 荼陵的荼 , 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 , 又音丈加反 。 所以 , 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虽已传人茶音 , 而未敢辄易字文” 。 有鉴于此 , 也有人认为将荼改成茶字 , 并读成现在的茶音 , 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见清顾炎武《求古录》) 。 但从古代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 , 大都认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 , 虽然 , 在那时已在个别场合 , 或见有茶字的字形 , 或读有茶字的字音 ,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 , 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同时被确定下来 , 乃是中后及以后的事 。 茶字虽从中唐开始被普遍采用 , 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 加之地域辽阔 , 方言各异 , 因此 , 同样一个茶字 , 发音亦有差异 , 如广州发音为“chá” , 福州发音为“tá” , 厦门、汕头等地发音为“tè” ,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ái”、“zhou”或“chà” 。 至于兄弟民族 , 发音差别更大 , 如云南傣族发音为“la” , 贵州苗族发音为“chú ta ” , 等等 。 由于茶叶最先是由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的 , 所以 , 时至今日 , 各国对茶的称谓 , 大多是由中国人 , 特别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口地区人民对茶的称谓直译过去的 , 如日语的“chà” , 印度语的“chã”都为茶字原音 。 俄文的“Чaû”与我国北方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 。 英文的“tea”、法文的“thé”、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 , 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民的发音转译的 。 此外 , 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的发音 , 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 大致说来 , 各国对茶的发音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茶叶由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等国 , 茶的语音大多近似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音和“ti”音 , 如英国的tea 。 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意志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茶叶由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 , 茶的语音近似我国华北的“cha”音 , 如苏联的“Чaû”、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 伊朗的chay、波兰的cbai、阿尔巴尼亚的chi等 , 还有朝鲜的sa、希腊的tsai、阿拉伯的chay等 , 也与我国华北的茶语音相近 。 通过茶字的演变与确立 ,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 , 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 , 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 , 只是按各国语种变其字形而已; 还告诉人们:茶出自中国 , 源于中国 ,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 【最早的茶字】 还值得一提的是 , 自唐以来 , 特别是现代 , 茶是普遍的称呼 , 较文雅点的才称其为“茗” , 但在本草文献 , 如《新修本草》、《千金翼方·本草篇》、《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 , 以及诗词、书画中 , 却多以茗为正名 。 可见 , 若是茶之主要异名 , 常为文人学上所引用 。 (姚国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