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茶室偷得半日闲

所谓品茶要求“境美、水美、器美、艺美” , 所以如今茶艺馆似乎都是仿古风格 , 大同小异 , 许多茶馆尽管设于街边与闹市相接 , 但只要迈进店门 , 挑张台子坐下 , 看着茶叶在杯中翻涌落定 , 就仿佛走入另一个世界 。
过去老北京的茶馆是很讲究堂倌的 , 客人进屋跟朋友打招呼 , 那边茶就已经备好 , 不用问 。 好的堂倌换家店铺 , 老茶客都会跟着换地儿 。 时间长了 , 茶客就和服务小姐熟了 , 有的人虽然不常去 , 但小姐已经认识客人 , 并知道客人爱喝什么茶 。
晴耕雨读恪守中国文化
当去晴耕雨读时 , 正是傍晚时分 。 茶馆设在一幢大厦的一层左角 , 门上一匾 , 上书“耕读园” , 着以绿墨 。 门铃一响 , 便有茶艺小姐过来招呼 。 门口立有一黑底花图的屏风 , 绕之便入大堂 。 茶馆不大 , 木制的隔板将这里分成了几个独立的小茶座 , 几把绘有松、竹、梅的硕大折扇 , 低可拂面的垂绿帘笼 , 檀香袅袅 , 灯光幽幽 , 弥漫着中国传统色彩的空气 。 窗边有人在低头看书 。 无语 。 坐在窗前的案几上 , 看玻璃杯中的绿茶在水中缓缓舒展 , 游弋 , 沉落;窗外车来人往 , 来去匆匆 , 更觉得闹市中清静之难得 。
明慧茶院以茶立院
【二 茶室偷得半日闲】明慧茶院 , 位居郊野大觉寺中 , 大觉寺深邃幽远静谧 , 历来是皇亲国戚 , 高人雅士探访之处 。 从中关村往西 , 渐入村野 , 单是路上情形 , 便知明慧茶院的确是个清静所在 。 明慧茶院有辽时古碑 , 三百年玉兰 , 千年银杏 , 功德池桥边有老藤寄柏 , 四宜堂院中有鼠李寄柏 , 而碧韵清池则是由一整块天然大理石精雕细刻而成 , 更有松柏抱塔的奇观 。 而大觉寺千百年来的水道构造 , 理水成系 , 使之动静交替 , 构成了泉水绕寺 , 穿廊跨院 , 石桥引渡 , 翠竹全生 , 绿萍浮水的景象 。 在此小憩 , 丝竹声声 , 山间清凉之气渐入心脾 , 且有文仕茶、禅茶、农家茶、擂茶等各种茶艺表演 。 每年春天的玉兰节更成为京城一景 。 而中秋赏月的放莲花灯、猜灯谜 , 以及放生则无一不散发着汲古幽思 , 令人神往 。
但这些在茶院的周小姐看来仅是添雅助兴之处 , “以茶立院” , 则是根本 。 周小姐说 , 客人到明慧来 , 固然是为了得一份清幽 , 然而单单只为此一项 , 未免是买椟还珠了 。 茶院定期派专人下江南 , 精挑细选于茶叶故乡 , 或深入村镇 , 或探访茶园 。 茶院的茶种齐备 , 品质俱佳 , 全在于此 。
“有多少人喝过正宗的宋种单枞 , 或者30-50年的普洱呢?又有谁知道在哪里能喝得到?茶院 , 主体为茶 , 我希望大家是为内容而来 。 ”周小姐接触茶已有十多年 , 茶乡的灵气以及多年的修为使她有一种清淡雅致之美 , 而谈吐中却不拘于旧式 , 对茶院经营亦颇有见地 。 她习惯将市里称为“山下” , 独有一种淡雅处之之趣 。 她细数了大陆茶业从花茶到绿茶再到乌龙茶的转变 , 并且坦言下个时期的主体便是普洱 。 “绿茶如人之年少 , 而普洱则是返老还童 。 ”周小姐看重茶的韵味 , 对一些快餐类的茶 , 她说只能说是饮品而非茶品 。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 外行看热闹” ,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 一般茶客虽然不能逐一通晓 , 但也要让看“热闹”的外行从中看到“故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