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菊是一种植物,原产地是中国桐乡,其功用为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
分布范围
原产中国桐乡
形态特征
:株高约1~1.5公尺,茎直立,叶互生,羽状缺裂,秋季开花,顶生,头状花序,花色有白、黄,小轮花径约2~2公分 。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
常数个相连,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结,通常无腺点.
管状花较多,外露 。
生长习性
杭菊性喜温暖,耐高温,土质以肥沃之土壤为佳 。
文章插图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选用、推广生长较好、品味较佳的迟小洋菊、早小洋菊两个品种,压缩大洋菊,淘汰品质较差的异种大白菊,以保持杭菊地道品质、提高杭菊整体质量,作种苗床的田块在上年生长期及花期要进行选种和提纯复壮,清除杂株 。
培育壮苗
苗地:选择土壤肥力较好、地势高燥、菊花生长好、病虫害少的田块留种,并做好清除杂草和安全越冬 。
培育壮苗:苗床开春后施人粪尿2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周边开好排水沟,择期移栽,春天一般生长速度快,植株木质化程度低,不易成活,因此要选择阴雨天后或雨前定植,以提高成活率 。
壮苗:移栽时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单株高12~25厘米、茎粗壮、根系发达的菊苗 。
大田管理
实行轮作:由于老区土壤较实,一般每两年进行轮作,原地连作,须改畦深翻,忌原畦重茬;最好选择水旱轮作,有利于减轻病害 。
底肥及大田整理:栽植前应先对大田翻耕一次,并结合整地施入底肥 。视田块肥力,每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作畦宽1.2米,沟宽0.3米,畦面呈龟背形 。
定植时间与密度:杭菊定植时间一般在4月上中旬,最迟不超过5月上旬 。定植密度根据耕作制度和栽种时期而定,一般每亩苗数在3500-5000株之间 。种植偏迟的田块适当提高密度,如有间作物,间作物须保证在7月中旬前收获 。
栽植方式:可采用穴栽或开定植沟栽种,密度为1.2米×20—30厘米,每穴2株,种植深度10—15cm,栽在每畦中间,穴施磷肥50公斤/亩;定植推迟,植株偏大,定植时可适当斜栽,植后须浇足定根水,遇干旱则须浇水抗旱,以确保成活率 。
种植模式:主要以水旱轮作和旱地套作二种方式,水旱轮作可减轻病害,获得优质高产;菊花生育期限长达8个月,前期生长慢,农民多以间套作为主,桑(果)园套作、烟菊套作、菊豆套作(豇豆、大豆)、菊菜套作等,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间套作作物一般7月中旬前清理完毕,并及时压条和肥水管理,确保菊苗后期正常生长,管理得当对菊花产量、质量影响不大 。
压条:菊花压条分1—2次进行,第一次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当苗高30-50厘米时可进行,此时菊苗木质化程度低,茎杆软易分播均匀 。压条前,须除草松土,松土深度,在菊苗行两边施一次生物有机肥或羊栏肥1000公斤,压条时把枝条向两边分揿倒在地,每隔10厘米左右压上泥块,保证枝条充分与松土接触,有利菊苗节节生根和节部侧枝生长 。待新侧枝长到20厘米左右,进行第二次压条,这时压条的方向由密处压向稀处,使菊苗生长趋于平衡,最迟在7月底前结束 。
摘心(打顶):菊苗摘心可促进菊苗分枝和菊枝间生长的平衡,防止倒伏 。摘心时间在压条后,当新稍长到10—15cm时摘心,兼顾新枝高度与全园平衡,使其下部枝芽均衡生长,花期整齐 。生产上视长势,一般分1—2次进行,多数农户采用一次摘心,摘心在6—8月份进行,使菊苗分枝数达每亩12万株左右 。摘心须在8月底结束,过迟影响菊花后期生长,菊苗再次分枝力弱,花蕾小,开花推迟,且易受早霜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