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的起源

斗茶 , 也叫作茗战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品茶比赛 , 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 , 据考始发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 。 是每年春季 , 新茶制成后 , 当地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 。 斗茶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 , 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 , 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一样 , 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 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 , 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 , 予为取笼塘水烹之第其品 , 以某为上 , 某次之 。 ” 事实上 , 斗茶应该是在茶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 。 在三国时期 , 昊国孙皓“密赐茶舛 代酒” , 是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开始 , 但尚不是正式茶宴 。 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 , “唯下七奠茶果而已” , 这应当是茶宴的原型 。 南北朝时 , “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 。 ”(山谦之《吴兴记》)说明此时已有大型茶宴 。 事实上斗茶的真正产生 , 据考证与贡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 , 这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 , 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 , 则是从唐代开始的 。 唐代贡茶制度建立以后 , 湖州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被列为贡茶 , 两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 , 邀请一些社会名人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 。 唐宝历年间 , 两州刺史邀请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 , 白因病不能参加 , 特作诗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遥闻境会茶山夜 , 珠翠歌钟俱绕身 。 盘下中分两州界 , 灯前各作一家春 。 青峨递午应争妙 , 紫笋齐尝各斗新 。 白叹花时北窗下 , 蒲黄酒对病眠人 。 这首诗表达了对不能参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 。 当时 , 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 。 浙江天目山东北峰径山(今浙江余杭市境) , 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游胜地和著名茶区 , 山中的径山寺建于唐代 , 自宋至元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 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 , 品茗论经 , 磋谈佛理 , 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 。 径山寺还举办鉴评茶叶质量的活动 , 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 , 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 就是在这里创造的 。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 北苑将斯献天子 , 林下雄豪先斗美 。 鼎磨云外首先栩 , 瓶携江上中汾水 。 黄金碾畔绿尘飞 , 紫玉眠心雪涛起 。 斗茶味兮轻醍醐 , 斗茶香兮薄兰芷 。 其间品第胡可欺 , 十日视而十手指 。 胜若登仙不可攀 , 输同降将无穷耻 。 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 , 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仙不可攀 , 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人木三分 ,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 。 苏轼《荔枝叹》也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 前丁(渭)后蔡(襄)相笼加 , 争新买宠各出意 , 今年斗品充官茶 。 斗茶 , 多为两人捉对“厮杀” , 经常“三斗二胜” , 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 , 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 民间斗茶之风既起 , 文人自也不甘落后 。 文人们往往相约三五知己 , 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 , 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 , 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 , 轮流品尝 , 决出名次 , 以分高下 。 当时连寺院里的和尚们也都乐于此道 。 清人郑板桥有诗云:“从来名士能评水 , 自古高僧爱斗茶 。 ”可见斗茶除了茶品好坏之外 , 更注重闲逸与精神素质 , 是一种性灵上的互相引发与交流 。 宋代茶宴之风的盛行 , 与作为宋代的最高统治者的嗜茶是分不开的 。 尤其是宋徽宗 , 对茶颇有研究 , 曾撰《大观茶论》二十篇 , 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 。 蔡京在《大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中都有记载 。 如《延福宫曲宴记》写道: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 , 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 , ……上命近侍取茶具 , 亲手注汤击拂 , 少项白乳浮盏面 , 如琉星淡月 , 顾诸臣曰:此自布茶 。 饮毕皆顿首谢 。 正因为如此 , 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争相献上优质茶品 , 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 。 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 , 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 , 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 , 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 。 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 , 而大盛于宋代 。 【斗茶的起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