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茶:异曲同工别样情趣

禅, 蕴含深邃的思想而能在平凡中体现超脱.它也成为繁华的喧嚣与尘世中的一片清和:茶, 则是人们连接理想与现实、滋润心灵的日常饮品 。
环境、主体与目的三位一体的茶事随处可见, 但如果再限制地寺院内僧人这特殊的前提, 茶事就有非同一般的意境, 由此诠释其中的神秘与深奥, 这恐怕要拜托大不同的学者或高僧大德所为 。 好在茶禅并不会给凡夫俗子关上认识之门, 正如僧家杯中的茶是有佛性, 但俗人喝的茶也可以寄托灵与性的, 人们对花所寄望的情感或表达, 不会因如来的“拈花一笑”而打折扣, 反而会增添深广.这也当是禅宗的义理所及 。
禅、茶, 原本是不同的法理或事象, 由禅及茶, 是寺院茶事繁衍的结果.禅茶则是上升到义理与修为上(当然这样的茶事也可有别于一般所指) 。 茶与禅, 则是由物性到感觉与事理的关系, 但如果非要从茶禅而说, 则是当代茶文化学者把茶事上升到世俗哲学而说事 。 这样说不是混淆或主观性作出字义上分离.只是便于说明, 方便叙述, 也是为了借论坛这平台, 阐述茶的物理与文化的通达 。
一、茶的发现与禅宗的由来具相同的文化特质
禅宗的起源, “在于世尊的正觉”.这一说法自然是可有颠簸不破的佛理为证 。 茶的发现源于“神农尝百草, 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 但事实上两者的存在并得以广泛的流传, 都还得益于国中文化 。 就茶的发现而言, 它是一件难以说清(具体某人)而道理却逐渐明了的事 。 当代历史学与农史界的学者已认同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其理由.正如着名农史学者游修龄教授在撰文并引用时所述:冯友兰在“大人物之分析”一文中指出:“大人物大到最大的时候, 一般人把许多与他无直接关系的事也归附于他.于是此大人物即成一个神物, 成为一串事物的象征 。 ”有关茶与神农的关系, 源自饮茶风气的不断扩大.爱好饮茶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自然要追问最初的茶叶从那里来?怎么起源?正遇上神农氏功劳传说逐渐扩大, 因而把茶也纳入神农的功劳之内.可说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同样, 对于禅宗的起因.刚去世不久的同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作过如是的说法:“据说当年灵山会上, 如来拈花, 迦叶微笑, 师徒会心, 灵犀一点 。 这种心法由迦叶传了下来.不知传了几代, 传给了达摩……达摩琏到中国来的‘法’, 当然也就虚无缥渺 。 反正中国后来的禅宗.同后汉安世高等带进来的禅学, 根本不是一码事 。 总之, 禅宗是在中国兴盛起来的 。 严格地讲, 禅宗是在五祖弘忍以后才畅行, 而大盛于六祖慧能 。 为什么单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单单地中国的文化环境中, 禅宗才能兴旺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这两者看似没可比性, 其实不然.因为六祖慧能所处的时代是盛唐, 而茶(文化)的兴盛如以标志性的人物陆羽为代表, 大致是在中唐或此前的盛唐末期.这就有一定的可比性, 而且, 笔者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茶道”两字.就出现在饮茶雅俗混同(共赏)时期之后的唐朝中、前期 。 当人们要去禅宗的出处与茶的出处, 都各自追溯到源头, 尽管时代不尽相同, 但其出处却是相似的, 只是成就佛祖的不容置疑, 而茶的问世却无法真实, 但重要的是都有了那么惊鸿一瞥的开端, 为的是期许后世的千古流传 。
笔者同样相信.“茶禅一味”一语(同样曾经被我们推崇为因“(宋朝)禅宗高度发展, 广泛流行 。 士大夫谈禅成风”.由大德高僧在冥想与空灵中而得)也当是现代二十世纪的产物, 只因有了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这样的文化大变革.会当涌现出类似茶道表演这样的“创新”做法与茶文化的油头粉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