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茶马古道,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近来有人在安康紫阳县发现古代茶马古道的遗存(图1) , 有专家说是明代的 。 笔者结合发现的几件文物及相关史料对紫阳茶马古道作了初步研究 , 认为这条古道可能是东汉时期通往西北、西南的一条“丝绸之路” 。

【紫阳茶马古道,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首先从《何君阁道碑》原石的发现说起 。 历代书家均认为 , 《何君阁道碑》原石早佚 , 最早有宋代洪适《隶释》对此碑有著录 , 只传有宋拓本(图2) , 世称孤本 。 《隶释》对《何君阁道碑》拓本的记载曰:其文七行 , 字数不等 , 或六字或九字;《字原》《墨宝》《金石索》等名著对此碑均有论及;翁方纲、冯晏海、康有为等一代书家为之倾倒 。 但原石真迹却一直无人见到 。 宋代晏袤评《开通褒斜道刻石》时就称“今《何君碑》不传” 。 于是清冯晏海《金石索》据《古刻丛钞》也仅载有《何君阁道碑》拓本 , 并记:“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 , 光武中元二年刻此碑 , 蜀中近出 , 东汉隶书斯为之首 , 字法方劲 , 古意有余 , 如瞻冠章 , 甫而衣缝掖者 , 使人起敬不暇 , 虽败笔成冢 , 未易窥其藩篱也 。 ”还对阁道之阁本意和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号并列 , 以及尊楗阁地理位置所在进行了考释 。

失踪上千年的《何君阁道碑》原石 , 2004年3月15日终于被当地一小学教师发现 。 碑刻位于四川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临河悬崖的一个凹槽里 , 距离水面12米 。 全碑共52字 , 每字约两寸见方 , 以阴文手法刻在未经打磨的山岩上 。 书法介于秦篆与汉隶之间 , 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 , 形式古朴率直 , 落落大方(图3) 。 《何君阁道碑》(严格来讲不是碑 , 而是摩崖石刻)又称《何君尊楗阁刻石》 , 是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 , 严道县(今荥经县)修建驿道落成纪功所刻 , 向来受到历朝书家尊崇 。 《何君阁道碑》原石全文52字与宋拓本内容完全相同 。 碑文全文如下:“蜀郡大守平陵何君(笔者注:金文大与太通用) , 遣掾临邛舒鲔 , 将徒治道 , 造尊楗阁 , 袤五十五丈 。 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 。 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 。 道史任云、陈春主(丹书) 。 ”翻译成白话文是:蜀郡太守平陵人何先生 , 派遣他的下属官吏临邛人舒鲔 , 率领着服徭役的队伍(来此)修路 , 建造了高脚柱栈道 , 南北共长55丈 。 用了工作日1198个 。 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完成 。 严道地方官任云、陈春作记并书丹书 。

《何君阁道碑》原石的发现 , 对研究安康紫阳茶马古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它是链接西南茶马古道和安康茶马古道中的一个环节 , 这个失却的环节现在找到了 。 史载 , 安康的茶马古道 , 是从紫阳的任河与渚河交汇处的瓦房店古镇起 , 一路经西乡、汉中到河西走廊 , 和以咸阳为出发点的丝绸之路相接;一路是从任河进入四川到成都 , 再通过雅安地区的荥经境内的尊楗阁茶马古道 , 就和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相连接 , 通向西藏、印度、缅甸等地 。

安康有的专家认为 , 安康境内的茶马古道 , 有记载的是明代 , 为了增添作战用马匹 , 用陕南的“陕青茶”和西藏进行茶马互市 , 所以叫茶马古道 。 其实不然 , 茶马古道的涵义是宽广的 。 陕南和四川交界处 , 是山高林密的大巴山脉 , 万山险 。 古代交通极为艰难 , 大多靠人背、肩挑和马驮 。 马驮是先进的 , 大宗货物用马来驮 , 形成马队 , 故叫马帮 。 马帮主要是把陕南和四川的茶叶运出去 , 同时陕南的特产生漆、纸张、绿松石(古叫青碧、碧、石碌等)等也和茶叶一块运出 , 换回食盐、马匹等生活、生产物资 。 因为主要货物是茶叶 , 又主要是用马来驮 , 后人故称这条山路为茶马古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