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近30年来 , 我国红碎茶生产遍及全国各主要茶 区 , 各种制法的红碎茶均有生产 , 现将我国几种主要制法红碎茶的品质特征介绍如下:
(1)传统制法红碎茶
指按最早制造红碎茶的方法 , 即萎凋后茶坯采 用“平揉”、“平切” , 后经发酵、干燥制成的 。 这种制法 产生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产品 , 各套花色品种 齐全 。 碎茶颗粒紧实呈短条状 , 色泽乌黑油润 , 内质 汤色红浓 , 香味浓度好 , 叶底红匀 。 该类产品外形美 观 , 但内质香味刺激性较小 , 因成本较高 , 质量上风 格难于突出 , 目前我国仅很少地区生产 。
(2)转子制法红碎茶
是指在揉切工序中使用转子机切碎的红碎茶 。 我国转子机制法系于70年代先后在广东英德、江苏 芙蓉等地率先采用的 , 英德仿照洛托凡机制成首批 转子切茶机 , 制出我国策一批转于型红碎茶 , 江苏芙 蓉参照绞肉机原理制成的转子切茶机相继问世 。 制 法上均系先平揉后切碎 , 后来卧式揉捻机出现 , 部分 厂(场)联装成自动流水线 。 将萎叶进卧式揉捻机“打 条” , 再经转子机切碎 , 避免平面揉捻机不利联装的 缺点 。 该法所制的红碎茶 , 亦生产叶茶、碎茶、片茶、 末条四类产品 。 其中碎茶外形紧卷呈颗粒状 , 重实匀 齐 , 色泽乌润或棕黑油润 , 内质汤色浓亮 , 香味浓较 鲜 , 具有较强的刺激性 , 叶底匀齐红亮 。 该茶除具有 外形美观和色泽乌润的优点外 , 内质浓强度较传统 红碎茶好 , 而且成本较低 。 现我国大部分国营茶场茶 厂都按此法生产 。 洛托凡制法属此类 。
(3)C.T.C制法红碎茶
是指揉切工序采用C.T.C切茶机切碎制成 的红碎茶 。 C.T.C切茶机(Crushing Tearing Curling)系英国W.麦克尔彻(W.Mckercher)于1930年发明的一种切茶机 , 1959年引进两台 , 因缺 少配套机械 , 未能制成正式C.T.C产品 。 1982年 海南岛南海茶厂引进整套C.T.C制法的机械 , 正 式开始我国C.T.C红碎茶的生产 。 7D年代末和 80年代初期 , 我国开始制造C.T.C类机 , 但尚未 能大面积地推广 。 C.T.C制法红碎茶无叶茶花色 。 碎茶结实呈 粒状 , 色棕黑油润 , 内质香味浓强鲜爽 , 汤色红艳 , 叶 底红艳匀齐 , 是国际卖价较高的一种红茶 。
(4)L.T.P制法红碎茶
是指用劳瑞式(Laurie Tea Processer)的锤击机切碎的红茶 。 L.T.P茶机的结构 , 主要由机芯、机座 和传动三部分组成 。 机芯上装有转盘和9组刀片、31 组锤片 , 每组刀、锤片均为4块 , 共160块 , 机芯主轴 以2300转/分的高速旋转进行锤切作业 。 当萎凋叶 进入机腔破碎区后 , 受40组刀锤片强烈的锤切而被 击成粉末状 , 并在机腔内旋转形成胶结颗粒后喷出 机腔 。 L.T.P茶无叶茶 。 碎茶颗粒紧实匀齐 , 色泽棕红 , 欠油润 , 中低档茶显枯滞 。 香味鲜爽欠浓强 , 叶 底红艳细匀 , 漂水时 , 散成细小粉末 。
【红碎茶的几种主要制法】1980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两 套L.T.P机具 , 分别在湖南瓮江、广西、百色进行试制 , 瓮江茶厂根据L.T.P茶内质浓强度上存在 的缺点 , 采用L.T.P机下机后进C.T.C , 再经 撕、压、挤的作用 , 增加碎片中细胞破损程度 。 成品在 内质香味的浓强度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 , 外形颗粒 茶增多 , 色泽上略有改善 。 L.T.P加C.T.C制法的红碎条质量佳 , “中和性” , 较传统制法的红碎 茶售价提高20—30% , 出口换汇成本降低10%以 上 , 但由于国内总量不多 , 难于形成批量 , 同时又因 色泽棕褐不清 , 不利于拼和 , 因而目前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