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潮州人都是生活南方的族群 , 他们生活在各自的聚居地 , 讲着自己一种方言 , 所以 , 在生活习俗上形成了一些比较独特的食风 。
茶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 广州人早上见面的寒暄语不是说“你早” , 而是问你食了茶么 , 由此可见 , 茶在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 当然 , 广州人所说的食茶 , 并不是单单食茶 , 还要食小吃 , 但茶是绝对少不了的 。 黄坚志女士说:
在广州 , 不论大小茶楼酒馆 , 每天大都经营“三茶两饭” 。 人们必定先茶后饭 , 尤其是食早茶 。 有的老人 , 一大清早就起床 , 上茶楼泡上一壶香茶 , 慢饮细嚼 , 边品茗边聊天 , 少则个把小时 , 多则几个小时 , 广州人把这叫作“叹茶” 。
广州人食茶的礼节十分多 , 稍不注意就会被别人取笑 。 比方 , 斟茶给别人 , 只能斟大半杯 , 如果斟得满满的 , 反而会看作是“不敬” 。 “酒满敬人 , 茶满赶人”这是这个意思 。 再比方 , 别人同你斟茶 , 你不能无动于衷 , 必须用右手中指和食指弯曲 , 在桌面上轻轻叩点三下 , 表示谢意 。 这是约定俗成的礼节 , 否则会被人看作是没有礼貌 。
黄坚志女士说 ,
这一茶俗源于清代 。 有一年 , 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巡视 , 与周日清上茶楼食茶 。 皇上自已斟了茶以后 , 又顺手给周日清斟茶 , 周日清见皇上同自已斟茶 , 又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暴露身份而下跪谢恩 , 于是他急中生智 , 用双指屈曲 , 在桌面上叩点三下 , 以代替下跪叩头的礼节 。 从此以后就逐渐流传在民间 , 成了一种饮茶礼节 。
广州人早上食茶的习惯 , 并不是什么坏事 。 它可以增进食欲 , 有益健康 , 所以民间有“清晨一杯茶 , 饿死卖药家”以及“早晨一壶茶 , 不用找医家”的说法 。 这是不无道理的 。
潮汕人一向以来都有以乌龙茶泡工夫茶的习惯 。
潮州人饮茶的历史 , 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北宋 , 当时也只能是有闲阶层所独享 。 不过 , 冲泡之法 , 潮人更有独特的讲究 , 而且日见精湛 , 因而“潮州工夫茶”遂成为一项独特的学问 , 此后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们生活的提高潮州工夫茶也进入了寻常的百姓家 ,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 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
“潮汕工夫茶 , 到底是‘工夫茶’ , 还是‘功夫茶’呢?这是人们很容易混淆的 。 在普通话中”工“、”功“同音 , 怎么说都可以 。 潮州方言的”工“(读如刚)与”功“(读如攻) , 读音截然不同 , ”工夫“与”功夫“的含义也不一样 。 作为茶道 , 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 , 因此 , 以”功夫“来指称茶道则难免以偏代全 。 更主要的是 , 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 , 清代俞蛟的《潮嘉风月记》是目前为学界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 , 理宜以它作为命名的依据 。 书从书名到内容 , 皆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 。 因此 , 我还是比较偏向于称之为潮汕"工夫茶‘ 。 ” 我的同事李均先生说 ,
泡工夫茶的确要讲究工夫 。 首先水质要好 , 用炭火烹煮又更好 , 还要即滚即冲 。 冲以前 , 先将茶壶烫过来 , 然后再放入茶叶 , 马上冲入滚水 。 每冲一次 , 最多能倒出三至四杯 。
潮汕人泡工夫茶所用的茶具也都是十分独特 , 冲泡讲究 。 一般来讲 , 如果不是潮湿汕人 , 喝茶都用茶盅或大壶泡 , 而工夫茶用的却是特制的微型茶壶 , 它比普通的茶壶要小得多 。 茶杯是用白瓷土精制而成的 , 直笃大约三厘米左右 , 高约二厘米 , 小巧玲珑 。 冲茶时还要把茶具放在一套漏水的茶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