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只是古人饮茶重在“品”;近代饮茶多为“喝”;至于“吃”,则为数不多,区域不广 。 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姿为目的,自娱自乐者,谓之“品” 。 凡品茶者,得细品缓啜,“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动心” 。 若以清凉解渴为目的,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 。 倘若连茶带水一起咀嚼咽下,当然是“吃”了 。 在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借用了当时的流行俗语:“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 ”此话可谓一语中的,维妙维肖地道出了饮茶的方法之分 。 但汉族饮茶,虽方法有别,却大都推崇清饮,认为清茶最能保持茶的“纯粹”,体会茶的“本色”,其基本方法就是直接用开水冲泡或熬煮茶叶,无需在茶汤中加入食糖、牛奶、薄荷、柠檬等其他饮料和食品,为纯茶原汁本味饮法 。 主要茶品有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等 。 而最有代表性的饮用方式,要数啜乌龙、品龙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了 。
啜乌龙 乌龙茶是盛产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的特种名茶 。 由于乌龙茶采用独特的采制工艺,所以,品质优异,风味自成一格,泡茶技术讲究,品饮方法别致 。 茶具用小杯小壶,色泽古朴清一,推尚古色古香,人称“烹茶四宝”:一是玉书碨,它是一只烧水壶,多为扁形赭褐色,显得既朴素又淡雅;二是用来点燃木炭的火炉,娇小玲珑,颇为别致,因以广东汕头产的为最,因此,有“汕头火炉”之称;三是孟臣罐,它原本是一把茶壶,大的如香瓜,小的若早橘,特别推崇江苏宜兴紫砂壶;四是若琛瓯,是一种微型茶杯,一般仅能容纳4毫升左右茶汤,只有半个乒乓球那么大 。 通常,以孟臣罐为中心,三四只若琛瓯分列成一个半圆形,平放于一只椭圆形或圆形的茶盘上,且壶、杯、盘三者大小相称,为一色青釉,实在是一件艺术品 。 所以,不少喝乌龙茶的世家,家中大都备有几套乃至几十套不同色彩的乌龙茶具,实在可算得上是茶具收藏家了 。 一旦贵客进门,赏壶品茶,妙不可言,使人有物质、精神双收之感 。
啜乌龙茶时,往往宾客围座一堂,由主人亲司其事,先用净水洗涤茶具,并点燃炉中木炭 。 加水入壶,放在炉上烧沸 。 待水开后,即以沸水淋烫茶壶、茶杯 。 继则将乌龙茶置入茶壶,用茶量约为茶壶容积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 再用沸腾热水冲入茶壶泡茶,直至沸水溢出壶口时,方用手持壶盖刮去壶口水面浮沫,再置茶壶于盘中 。 接着用沸水淋湿整把茶壶,以保壶内茶水温度 。 与此同时,取出茶杯,分别以中指抵杯脚,拇指按杯沿,将杯放于茶盘中用沸水烫杯,或将杯子放入一只盛沸水的大杯中转动烫热 。 随即将小杯紧靠,一字形平放在茶盘上,将茶壶茶汤倾入茶杯,但倾茶时,必需巡回分次注入,使各只茶杯中的茶汤浓淡均一 。 倾茶毕,主人脸带笑容,亲自双手恭恭敬敬地奉茶给宾客,而宾客一边点头示谢,一边起身接茶,即为奉茶 。 尔后,啜饮者趁热以拇指和食指按杯沿,中指托杯脚,举杯将茶送入鼻端,闻其香,只觉清香扑鼻;接着茶汤入口,含在口中回旋,品其味,顿觉舌有余甘 。 一旦茶汤入喉,口中“啧,啧”作响,辨其回味,但感鼻口生香,润喉生津 。 乌龙茶一般连饮3~4杯,也不到20毫升水量,所以,小杯啜乌龙,与其说是喝茶解渴,还不如说是艺术的鉴赏,精神的享受 。 清诗人袁枚(1716~1798年)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小杯啜乌龙茶的情趣作了生动的描述:“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 。 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 。 ”乌龙茶茶汤浓厚,回味无穷,又加上有与乌龙茶相匹配的独特茶具,因而在茶界有“啜乌龙”之说 。 这种细细品味,慢慢发现的“细啜”方法,实在是一种“自我的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