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茶区重新焕发活力

中国古老茶区重新焕发活力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 岩宽香老人家产过百万 。 这对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布朗族群众来讲, 堪称一个奇迹 。 拥有40余亩茶园的岩宽香富裕起来凭的就是来自古茶山的品质和牌子 。
布朗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也是云南六大古茶山之一 。 “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茶咯, 布朗山茶在清朝可是上贡的极品 。 ”岩宽香说, “我们根本不用做广告, 每年还没有采摘, 就有茶厂的人前来订购了 。 ”
据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彭哲介绍,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 植茶用茶始于东汉, 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 勐海县巴达贺松大黑山1700余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南糯山800多岁的栽培型“茶树王”, 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 便是茶业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
据勐海茶厂总经理助理赵建军介绍, 云南“六大古茶山”最早指澜沧江北岸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江北六大古茶山 。 到了清朝, 随着勐海茶区的逐渐兴旺, 茶叶产制中心转移到以勐海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 即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南峤和景迈等六大茶山 。 六大茶山最高年产茶达4000吨 。
而清末及民国时期, “六大古茶山”逐渐走向衰落 。 由于税赋太重、战祸横生、疾病流行等原因, 西双版纳普洱茶的产量下降到1000吨, 民国末期减少到250吨 。 新中国成立时, 西双版纳境内茶叶采摘面积仅为1.5万亩 。
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 “古六大茶山”又逐渐恢复生机 。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 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跃上了新台阶 。 西双版纳现有茶园67.62万亩, 采摘面积43万亩, 年产干毛茶2.69万吨, 面积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45倍, 产量是108倍 。
【中国古老茶区重新焕发活力】1992年, 随着当地茶叶私营企业的崛起, 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经营理念给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过去的生产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的加工厂代替 。 中国古老茶区重新焕发活力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 岩宽香老人家产过百万 。 这对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布朗族群众来讲, 堪称一个奇迹 。 拥有40余亩茶园的岩宽香富裕起来凭的就是来自古茶山的品质和牌子 。
布朗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也是云南六大古茶山之一 。 “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茶咯, 布朗山茶在清朝可是上贡的极品 。 ”岩宽香说, “我们根本不用做广告, 每年还没有采摘, 就有茶厂的人前来订购了 。 ”
据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彭哲介绍,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 植茶用茶始于东汉, 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 勐海县巴达贺松大黑山1700余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南糯山800多岁的栽培型“茶树王”, 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 便是茶业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
据勐海茶厂总经理助理赵建军介绍, 云南“六大古茶山”最早指澜沧江北岸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江北六大古茶山 。 到了清朝, 随着勐海茶区的逐渐兴旺, 茶叶产制中心转移到以勐海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 即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南峤和景迈等六大茶山 。 六大茶山最高年产茶达4000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