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宋代贡茶制茶工艺

【有关宋代贡茶制茶工艺】 经过前人对茶饮的探索 , 及至唐代 , 茶文化确立了成熟的文化脉络 , 建立了较为统一的程式和仪式 。 接之宋代 , 茶的制作和饮用过程被推到另一个历史高峰 , 宋时造茶可谓择不厌精 , 烹不厌细 。 这乃是皇室对茶的热衷 , 引领了贵族以及工商层段对茶的追捧和过度消费 。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 同时带动了多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 要饮茶 , 必得先制茶 , 这就带动了农业和工业发展;茶的饮宴过程中 , 要精心搭配茶席 , 使用茶具 , 甚至茶僮、琴乐 , 缺一不可 。 这就带动了瓷器、绘画、音乐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可以说 , 我国的制瓷艺术 , 到了宋代到达了顶峰 , 这与宋代茶饮的繁琐至极也不无关系 。
精茶细作宋之风
唐代用茶 , 以蒸青团茶为主 , 依形状可分为八种等级(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圣及霜荷型等 , 前二种为上极品 , 后二种为粗级品) , 至宋代对茶的质量更为讲究 , 宋朝皇帝皆嗜茶饮 , 尤其是宋徽宗赵佶 。 所以宋代制茶尤其是制贡茶的工艺极为考究 , 有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过黄几个基本步骤 。
采茶
宋代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 , 由专门的大臣监造贡茶 , 并且由经过训练的熟练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 , 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 , 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 , 这是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 , 茶芽肥厚滋润 。 如果太阳出来后再采 , 茶芽膏腴会被日光消耗 , 成品的茶汤就没有鲜明的色泽了 。 所以每于五更天方露白 , 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约七点)鸣鉎收工 , 这是为控制茶叶质量 , 怕有人为增斤两 , 摘取不合格的茶芽 。 采茶宜用指尖折断 , 若用手掌搓揉 , 茶芽易于受损 。 由此亦可见其制作态度的认真 。
拣芽
茶工摘的茶芽质量并不十分均齐 , 所以还须挑拣 。 采回的茶芽分为: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等五种 。 形如小鹰爪者为“小芽” , 芽先蒸熟 , 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水芽” , 水芽是芽中精品 , 小芽次之 , 中芽又下 , 紫芽、白合、乌带多不用 。 如能精选茶芽 , 茶之色、味必佳 , 因此拣芽对茶质量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 , 宋代对质量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
蒸茶
采来的茶芽多少沾有灰尘 , 所以要先用净水洗涤清洁 。 伺专用蒸笼水滚沸 , 将茶芽置于甑中蒸 。 蒸茶须把握得宜 , 火工过热则色黄味淡 , 不熟则包青且易沉淀 , 还略带青草味 。 这里的火候很考工夫 , 在宋代 , 好的制茶师很受尊敬 , 这也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发展 。
榨茶
蒸熟的茶芽被称为“茶黄” , 茶黄还需淋水数次令其冷却 , 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 , 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 , 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 , 再用竹皮捆绑 , 最后放在榨床下挤压 , 半夜时取出搓揉 , 再放回榨床——即是翻榨 , 如此彻夜反复 , 必需待茶芽完全干透为止 , 如此茶香才能久远 , 滋味醇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