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大理三月好风光 。 三月,我有幸到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旅游 。 游赏洱海,观完苍山后,导游把我们领到白族村品“三道茶” 。 “三道茶”在白族被称为“绍道兆”,是白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 。 “三道茶”源于民间 。 当初,白族人在求艺、求学、经商、婚嫁时,长辈们一般用“三道茶”表达对晚辈的祝福,后来衍生为招待贵宾的一种礼仪 。
品茶开始,一群穿着艳丽的白族姑娘,彬彬有礼、翩翩来到你身边,献上第一道茶——“苦茶”,茶杯不大,茶水不多,香味浓郁,茶一入口,顿感苦从心来,别有风味 。 给人感觉是入鼻香,入口苦 。 品茶中,一位白族老人声情并茂给我们讲了“三道茶”的来历和传说 。 说的是过去有一个老木匠教徒弟,在徒弟出师前,他带徒弟去苍山伐树 。 劳累了一天的徒弟特别口渴,便抓了一把鲜树叶咀嚼起来,涩苦得他直皱眉头咧嘴 。 这时师傅见状因势利导地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哪行?”树木伐倒后,师傅给徒弟一块糖说:“尝尝,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出师道别时,师傅又倒了一碗茶,放入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 。 徒弟咂咂舌说:“有苦,有甜,还有麻辣,回味无穷啊 。 ”老木匠特别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茶中了 。 ”当时我品着茶,回味老人讲的故事,心想,这位木匠师傅在徒弟出徒前毫不保留地把最后如何做人的“手艺”也传给了徒弟 。 可见师傅心之诚、情之深 。

文章插图
老人故事刚“落幕”,第二道茶——“甜茶”上来了 。 白族姑娘拿着小碗,放入核桃仁、芝麻和红糖,然后沏上热水后,顿时香甜气味像风袭来 。 抿上一口,顿时沁人心脾,神清气爽 。
第二道茶喝完,第三道茶——“回味茶”又上来了 。 第三道茶,白族姑娘放入一些烤香的乳扇,放上一点蜂蜜,加上米花,还有桂皮和花椒调拌后,让我们趁热喝下 。 顿时口中、心中,甜中带苦,苦中伴甜,苦甜相交,还有一丝麻辣味,令人回味无穷 。
品完“三道茶”,又接着欣赏白族姑娘的歌舞表演 。 眼看节目,口品“三道茶”,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 。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从小吃过苦苦菜,赶上忍饥挨饿的全国三年自然灾害,饱尝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景,尝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 。 有苦有甜,类似“三道茶” 。 从而让我想起从小母亲常挂在她嘴边,常响在我耳边的名言:“人生有苦有甜,先苦后甜 。 不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 ”这是人生哲理 。 我在“不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的教诲中,经历了苦于甜,与苦与甜相伴 。 从小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 品尝了自己的人生“三道茶”,酸甜苦辣 。 这是人生法宝 。

文章插图
在回忆、回味中,又让我想起了儿孙们,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无忧无虑,从小没吃过苦,不知苦 。 尤其是孙子辈们,他们的生活是吃面包,喝牛奶,就香肠,喝饮料 。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日子 。 不知苦为何物、何味 。 不知苦,就不觉甜,就难知足,难上进 。 当然,这不能怪我们的儿孙们,他们有福,赶上好时代、好时候,好社会、好国家 。 但是他们人生缺少的“苦茶”和“回味茶”,只能靠老一辈,家长、学校、社会给他们补上,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有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经历苦于甜,品尝自己的人生“三道茶”,否则,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就会造成缺陷和影响 。
推荐阅读
- “好茶,快乐,生活方式”
- “端茶送客”典故
- 你听说过“离婚茶”吗?
- 英国贵族优雅“茶文化”
- “酒满茶浅”的风俗
- 人生如茶里的五味子
- 中国茶馆的四大“茶门”
- 中国茶的“茶名”之美
- 宋人生活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
- 奉茶·品尝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