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课后“空档期”变“成长加油站”——重庆“双减”带来新变化

新华社重庆1月19日电题:课后“空档期”变“成长加油站”——重庆“双减”带来新变化
采访人员柯高阳
“这道麻婆豆腐色香味俱全!”“我觉得宫保鸡丁更好吃……”学期末 , 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的厨艺课迎来结课“厨艺秀” 。 同学们走进厨艺工作室 , 起锅、下菜、摆盘 , 争相展示一学期下来的“学习成果” 。
2021年秋季学期是“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后的第一个学期 。 在重庆 , 许多中小学校增设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课程 , 鼓励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社团活动 , 让课后服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一学期的实践下来 , 原本的课后“空档期”变成“成长加油站” , 帮助孩子们收获更多成长和快乐 。
在滨江小学 , “6年学会12道菜”是每个孩子毕业时要实现的目标 。 这12道家常菜由老师们精心挑选 , 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一年级是水果沙拉、凉拌豇豆 , 二年级是清炒时蔬、番茄炒蛋 , 五年级则是宫保鸡丁、水煮肉片……每学期结课时 , 同学们集中展示厨艺 , 邀请家长和老师品尝 , 最后评选出最厉害的“厨艺小能手” 。
“学习厨艺不是目的 , 激发兴趣、享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 ”滨江小学校长包耘说 , 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一系列实践课程 , 希望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到乐趣 , 成长为热爱生活的人 。
课后服务不仅有“吃” , 还能“穿”起来 。 重庆市璧山中学开设书法、国画、陶艺、茶艺等100多门选修课 , 还成立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不同类别的50余个兴趣社团 , “衣衣不舍”服装工作坊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 。 在这里 , 同学们将久置不用的衣服作为原材料 , 搜集塑料瓶、碎布头、铆钉、纽扣等作为装饰材料 , 发挥奇思妙想动手改造 , 让旧衣物焕发新光彩 。
“做这件衣服时 , 我体会到小时候妈妈为我一针一线缝补衣服的爱 。 ”初一(3)班的学生张珈毓从家里带来早已不穿的旧款羽绒服 , 设计裁剪出一件款式时尚的小马甲 。 指导老师杨梅说 , 同学们不仅能学到服装设计、手绘图画、色彩搭配的知识 , 让兴趣特长有了施展空间 , 还能用衣服表达情感 , 在动手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 。
趣味滑板车、动感转转盘、毛毛虫竞走……走进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 下午3点过后的操场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 原来 , 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安排了1小时的趣味体育运动 ,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 培养运动细胞 。
“一学期下来 ,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变得更活泼了 , 体质也有明显提升 。 ”朝阳小学党总支书记邓薇介绍 , 学校将空置的房间改造为专门的午休室 , 采购了上下铺、抽屉床 , 让每个学生都能躺在床上美美地午休1小时 , 从而有更充沛的精力参加下午的学习和体育锻炼 。 这项午休服务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
【变化|课后“空档期”变“成长加油站”——重庆“双减”带来新变化】“做好课后服务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 也切实为家长减轻负担 。 ”重庆市教委主任黄政说 , 目前重庆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已实现全覆盖 , 学生参与率超过98% , 共有20多万名教师投入到课后延时服务中来 , 呵护孩子们快乐成长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