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鱼|坐在“桥洞”里喝咖啡,换个视角看“半马苏河”→( 三 )



“他主动和我攀谈 , 说起自己从小住在苏州河边 , 房子又小又破 , 环境脏乱 。 那时候的武宁路桥远没有现在的气派 , 他和小伙伴从桥上往苏州河里跳 , 那时的河水又脏又臭 , 家长在岸上气急败坏 , 对孩子们破口大骂 。 他说到这段 , 我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 真的很有画面感 。 ”

钱姐听完故事 , 留下客人兀自在窗边百感交集 。 等她收拾完别桌回头再看时 , 爷叔已是泪流满面 。

“他说 , 他想到太多已经离开的人 , 唏嘘岁月的流逝 , 世界的变迁 。 我觉得自己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懂了这间咖啡店存在的意义 。 它最大的意义 , 就是开在苏州河边 。 在河边开一间咖啡馆是个很美好、很感性的事 。 因为每个人心里有一条河 , 那是岁月的河 , 也是记忆的河 。 ”

小店里展示着客人的画作

实现了梦想的钱姐 , 开始做更大的梦 。 咖啡店渐渐融入了社区 , 聚集了人气 , 各种各样有趣的人在这里和钱姐相遇 , 被这个木质空间的温暖气氛所打动 , 他们开始主动地为这个空间去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 。 有人把自己最得意的画作从家里搬到店里;有人在这里弹奏钢琴 , 和钱姐商议能不能办一场小型的社区音乐会;有摄影师把自己最珍爱的城市摄影作品印成一辑 , 钱姐将这些照片小心塑封 , 摞成一叠 , 摆在窗台——这是店里最显眼的位置 。

每个到小店的客人 , 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舒服的姿势 。

与咖啡店隔马路相望的 , 是一片可开放可闭合的展示空间 。 钱姐说 , 现在自己最大的梦想 , 就是请上海摄影师马良在这里办一个小小的展览 , 或者开一次小小的分享会 。

“从他作品里我看到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 , 这种热爱 , 我也总是在苏州河边的上海客人身上看到 。 现在 , 我觉得自己也慢慢成为一个上海人了 。 ”



【兼职的无声咖啡师洋洋】

在钱姐的打理下 , 小店呈现出与苏州河相得益彰的样貌:精致、沉静、缓缓流淌 。 作为“苏河驿”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 这间小店不仅是钱姐和她的客人们歇脚的驿站 , 不少在这里工作的店员 , 同样将小店视为自己人生的驿站 。

一天30多单的业务量不足以给咖啡师支付不菲的薪水 , 但这并不影响每一位在这里工作过的人 , 未来有了更好的去处之后 , 仍把这里视同家一般的存在 。

最近 , 33岁的咖啡师洋洋找到了一份在西班牙餐厅做咖啡厅店长的工作 , 距离小店更远了 , 但是他依然隔三岔五往店里跑 , 来看看钱姐 , 来给店里帮帮忙 。

聋人咖啡师洋洋(左)把钱姐视为最亲近的人

洋洋是一位聋人咖啡师 。 小时候的一场大病让他从此失聪 。 钱姐是在朋友的咖啡馆偶然认识洋洋的 。

“当时他正在教手语 , 我特别希望他也能在我们这里为大家普及手语 , 而且他的咖啡也做得特别好 。 ”

和钱姐一见如故的洋洋利用每周四的休息时间来店里做兼职 , 慢慢地 , 他把这个圈子里更多人带到了钱姐这里 。 如今可以在高档餐厅独当一面的洋洋 , 成为圈内的一个传奇和榜样 。 洋洋和钱姐的想法很契合 , 借助这间小店 , 让更多像他一样的聋人咖啡师可以成长起来 , 成熟起来 , 走到更大的人生舞台 。

洋洋说 , 因为来兼职 , 他才有机会真正亲近苏州河 , “上海咖啡馆有7000多家了 , 可是在桥下开的咖啡馆 , 这是我见过的第一间 , 觉得特别神奇 。 之前从新闻里看到政府加大投入 , 改造苏州河沿岸的景观 , 其实没有特别具体的概念 , 现在不仅是我自己感受到 , 客人们也都跟我说 , 他们觉得今天的苏州河真的太美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