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鱼|坐在“桥洞”里喝咖啡,换个视角看“半马苏河”→( 二 )




桥下的咖啡馆时常吸引路人的目光

回家以后 , 老王心里有点犯嘀咕:“譬如不如 , 散步的时候来看一眼好了 。 ”

也就是来看了一眼 , 老王就此欲罢不能 。 下午2点准时到店喝咖啡 , 4点动身回家烧饭 , 老王日复一日的出门作息在这里延续了下来 。

2010年 , 老王和太太从武康路搬出来 , 到武宁路桥附近的新湖明珠城 。 当时的考虑 , 徐汇的房价 , 一平方米可以换这里两平方米 , 他和爱人即将退休 , 想住松快些 , 旁边是苏州河 , 散步也方便 。


家里咖啡机咖啡豆一应俱全 , 老王还是习惯每天来店里喝一杯

“我舅公老早就住在老闸北的苏州河边路 , 煤渣路、草棚屋 , 这是我小时候对苏州河的印象 。 2010年搬来时 , 苏州河还没改造 , 周边环境乱糟糟 , 没想到也就这几年光景 , 家门口倒成了旅游景点 , 还能看到不少人专门跑来河边玩 。 现在房价也涨上去了 , 都快要赶上我们之前徐汇区的房子了 。 ”说起房价 , 老王笑得有些合不拢嘴 。

像老王这样每天习惯来店里坐坐的客人比例不低 , 他们多数是上了些年纪的周边居民 , 还有附近工作的白领 。

这些老客人每天为小店稳定贡献一半左右的营业额 , 咖啡馆则给他们一个认识新朋友的小客厅 。 他们隔三岔五在店里遇见 , 从陌生到熟悉 , 到最后自如地进门相互点个头 , 自然地面对面坐下 , 开始喝咖啡聊天 。

【不小心入行的钱姐】

老王说 , 一家店的经营者是什么样 , 开出的咖啡馆就是什么样 。

按照他的理论 , 能够让大家坐进来、且长久坐下去的人 , 应该是每天守着咖啡店的钱姐 。

钱姐现在大部分时间就是守着这家小店

钱姐不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性格 , 她不主动张罗客人 , 却在与客人的得体应对中时时透露出她的温婉性格 。

钱姐是哈尔滨人 , 大学毕业以后从事建筑设计行业 , 2012年 , 因为工作而旅居新加坡15年的钱姐和丈夫一起回国 , 选择定居上海 。 来上海的很长一段时间 , 她没有曾在他乡寻得的归属感 。

“总觉得上海繁华、漂亮、生活便利 , 可始终跟自己没有关系 。 我后来慢慢意识到 , 是因为回国以后我没有再工作 , 所以没有自己稳定的圈子 , 无法建立起和这座城市的连接 。 ”

在一次与同行好友戈女士的闲聊中 , 戈女士告诉钱姐 , 自己计划在武宁路桥开一间咖啡店 , 问她有没有兴趣把这间店管起来 , 钱姐一口答应下来 , 当时心中隐隐然就是一阵雀跃 。



钱姐没有和朋友说的是 , 自己一直都有开间咖啡店的梦想 。 如今梦想得以落实 , 钱姐为自己每一天的醒来寻得了充实的意义 。 多年职场的历练 , 四海云游的经历 , 让她经营起这间小店来得心应手 , 经历了去年7月开店之初的一阵忙乱之后 , 如今她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享受开店的乐趣之中 。

“在店里每天都有奇遇 , 每天都发生故事 。 我觉得不是客人在享受这家店 , 而是我在享受客人们给我带来的生命经验 。 现在我感觉自己触碰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了 。 ”

钱姐之所以能够触碰到上海的脉搏 , 大概也因为苏州河本来就是上海人心中一条不可割舍的动脉 。



刚开店那会儿 , 钱姐见过一位年过五旬、衣着体面的上海爷叔 。 他进门以后坐在窗边 , 手捧咖啡 , 盯着窗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