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鱼|坐在“桥洞”里喝咖啡,换个视角看“半马苏河”→( 四 )



“桥下咖啡馆”也是洋洋人生的驿站

洋洋说 , 与其说每次是来做兼职 , 对他更像是心灵的疗愈 。 虽然会读唇语 , 可以像多数人一样开口说话 , 可是这始终是一件需要突破心防才能做到的事 。 钱姐对他的尊重和坦诚 , 让他只愿意在钱姐面前“畅所欲言” 。

【咖啡木屋原是道班房】

“未来 , 如果这间店可以开下去的话 , 我们还要办无声咖啡师培训班 , 让更多的聋人可以实现独立就业 。 ”钱姐说 。

“还有可能开不下去吗?”记者问 。

“真不好说 。 我们的营业执照到现在都没有成功办下来 。 过去我们不太好意思讲 , 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 , 毕竟不是我们不愿意办 , 也不是管理部门不愿意帮助我们 , 实在是因为这个空间有它的特殊性 , 没有门牌号 , 所以没办法登记注册 。 开业到现在半年多了 , 我们还是只能先处于试营业状态 。 ”


小钱出身专业咖啡师世家 , 为店里带来了富有仪式感的松屋式手冲咖啡

作为没有明确用途的城市边角料 , 桥下空间在申请商业经营许可方面仍存在着政策滞后的问题 , 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 。 在普陀区的支持下 , 桥下咖啡“先上路再考证” , 而没有门牌号、没有经营执照的尴尬 , 也让小店只能维系低成本运营 。

“一江一河”空间的开发利用 , 能否容得下更多的“桥下咖啡馆” , 仍是一道社会综合治理的课题 。

存在这类的政策空白并不奇怪 , 其实也恰恰证明了一些小而美的新生事物 , 正在悄然成长 。

运用见缝插针的空间复合理念 , 普陀区21公里的苏河沿岸将设计20余座水岸驿站 , 而这间咖啡馆所属的武宁路桥9号“苏河驿” , 是目前唯一利用桥下剩余空间而建成的河边驿站 。



桥下空间是如何被设计利用起来的?

黄浦江沿岸的望江驿设计 , 出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张斌之手 。 而他所接手的苏河驿站项目 , 则比望江驿更为棘手:苏州河畔居民区密集 , 环境复杂多样 , 可利用空间少 。

武宁路桥下的“消极”空间经过设计师理念性的再造 , 包含服务设施、文化小展厅、休闲看台、道班房、公厕等多重功能重叠的两组狭长建筑隔路相望 , 转化成了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 , 成为苏河驿站重新塑造沿河公共空间的典型案例 。



驿站采用全木质结构 , 解决了桥下的承重问题;木材表面的温暖质感 , 又与阴暗的桥洞形成强烈的反差 , 同时还具有吸音降噪的作用;柔和通透的灯光照明系统 , 则让整个桥下空间变得通透明亮 。

桥下的地段较偏 , 难聚人气 , 很难招商 。 没想到最终把咖啡馆开出来的 , 正是这组建筑的施工方SKF公司 。 公司总经理戈苹告诉记者 , “建造驿站采用的是质地极优的花旗松 , 施工中还有使用大跨度工件技术 。 整个建筑的格调很高 , 当然希望后期运营的内容依旧可以符合这个调性 。 我们团队对这个项目很有感情 , 于是脑袋一热 , 索性就自己来运营咖啡店了 。 ”



去年7月 , “SKF桥下咖啡”正式开张 。 受场地条件所限 , 与咖啡馆一路之隔的文化小展厅还没有张罗起活动 , 2个原本作为工作用房的“道班房”则率先飘出了咖啡的香气 。 这里也成为普陀区社会化运营“苏河驿”的试点 。

原本阴冷的桥洞因为咖啡馆变得温暖可人 。 沿着苏州河路跑、遛狗的市民 , 路过了可以进来喝杯咖啡 , 歇歇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