鏊子|青未了|我的最爱枣庄煎饼

文/王广才
鏊子|青未了|我的最爱枣庄煎饼
文章插图
俗话说,要穿还是棉衣,要吃还是家乡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南方人喜欢大米,北方人喜欢面。而鲁南地区的百姓则喜欢吃煎饼,虽然人们过上了小康生活,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煎饼仍然是不少枣庄人的主食之一。
我作为枣庄人,虽然离开家乡已四十多年,一直生活在兖矿住地邹城,但煎饼始终是我的最爱。我是吃着煎饼长大的,现在吃煎饼,不仅是满足味蕾的记忆,也充满了对家乡的情和爱,更是浓浓的乡愁!
过去, 煎饼的做法基本相同,先把地瓜,瓜干,或小麦,高粱,豆子,谷子,玉米等用水泡好,在用石磨磨成糊子,然后在鏊子上烙,就成为一张张薄薄的煎饼。制作过程繁琐、辛苦。现在大多用机器制作,虽然效率高,不在那么累,但却少了手工的味道。同样是煎饼,枣庄煎饼与临沂、泰安的煎饼有区别的,临沂泰安多以小米制作,且有酸甜味,枣庄人烙出的煎饼都是原味,新烙的吃起来那是满口香!
我老家在枣庄北部山区,属于市中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瓜是主食,做煎饼当然以地瓜、瓜干为主。小麦则在过年过节,改善伙食,来亲戚时才吃,高梁,豆子,谷子也不多,制作煎饼时只少量掺些,以改改口感,因为地瓜吃多了容易胃酸。
鏊子|青未了|我的最爱枣庄煎饼
文章插图
制作煎饼比较辛苦,首先是准备食材,用鲜地瓜时,要洗净剁碎,用水泡;用地瓜干时,也要弄碎浸泡,如掺其他粮食可一块浸泡,时间需半天。然后用石磨磨成糊子,推石磨是力气活,一般都是两个人推,其中一人负责往磨眼填粮食,力气大的一个人也可以,人多时就轮换着推,关系近的家人会帮忙推磨,有条件的会用驴推磨,但五零、六零、七零后们都知道,过去只能用人推!随着磨一圈圈地转,糊子便从磨盘的缝隙流下,从磨嘴注入桶里或盆里。因石磨大多安在庭院里,所以磨糊子在时间上有讲究。酷暑时节,会选在凉快的清晨和有月色的晚上,寒冬腊月,则在较暖的白天,一般十天左右就要忙活一次。我们那里基本是家家都备有烙煎饼的锅灶,配加风箱,也有的用三块石头做支撑,上面放上鏊子。烙煎饼时,一人烧火,一人摊烙。火候要把握好,温度低,煎饼不好吃,我们那里叫“凉鏊子”,温度高,容易糊,口感不好。每揭一张煎饼,要用油布擦一下,防止粘鏊子。烙煎饼,冬天还好,夏天则又热又闷,很是辛苦。遇到雨天,就要搬到锅屋里去烙,烟熏火燎,实是不易,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为了生活,终日劳作。三夏、三秋时节,抢收抢种农活紧张,则把地瓜干打成面,和成面团摊,减少了程序,我们叫滚煎饼。为了替换母亲、奶奶吃饭或休息一下,我也会帮着拉风箱烧火,并学会了滚煎饼。
鏊子|青未了|我的最爱枣庄煎饼
文章插图
为了让我们兄妹五人吃好,母亲和奶奶,想方设法做不同味道的煎饼。常做的是菜煎饼,把萝卜,胡萝卜,白菜,韭菜,菠菜等切碎,加上油盐,配上粉条或鸡蛋,制成馅料,把简单的煎饼变成美食,清香可口,越吃越喜欢吃。有时在煎饼上洒些芝麻,或洒些葱花,吃起来也别有风味。偶尔,母亲也做杂粮煎饼,把高梁,小麦,豆子放在一起,烙出来的煎饼,透着香气。奶奶曾告诉我说,高梁煎饼卷辣椒,越吃越添膘,小麦煎饼卷香油,越吃越瘦猴。后来才明白,奶奶说的有道理,杂粮煎饼营养丰富,多吃有益。现在,想吃杂粮煎饼,就成为一种奢侈了。春夏之际,母亲也做花椒煎饼,把花椒叶、嫩花椒捣碎,抹在煎饼上,味道鲜美,吃起来欲罢不能。到了深秋,杮子熟了,把红的柿子摘下,摊成柿子煎饼,那蜜一样的味道!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