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162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人不理”?顾客:看看价格

包子|162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人不理”?顾客:看看价格

文章图片

包子|162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人不理”?顾客:看看价格

文章图片

包子|162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人不理”?顾客:看看价格

文章图片

包子|162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人不理”?顾客:看看价格

文章图片

包子|162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人不理”?顾客:看看价格

文章图片

包子|162岁的“狗不理”包子,为何现在成“人不理”?顾客:看看价格

文章图片


提到天津 , 除了曲艺之乡外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各色美食小吃 。 每个身处外地的天津人 , 回到家乡后的第一件事并非打电话保平安 , 而是就近买一套煎饼果子大快朵颐 。

天津的美食不仅仅迎合了天津人的口味 , 更征服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胃口 。 来到天津的人们对这里所有的小吃几乎都赞不绝口 。 虽然许多菜品难登大雅之堂 , 但味道却令人回味无穷 。
作为津门三绝之一 , 狗不理包子曾享誉全球 。 然而时至今日 , 狗不理包子却无人问津 , 甚至连天津人都对其不屑一顾 。 狗不理包子从名扬天下到“人不理” , 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呢?
津门一绝狗不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 。 清道光十一年 , 当时的直隶省武清县一户姓高的人家中降生了一名男婴 。 这名男婴被取名高贵友 , 他便是后来狗不理的创始人 。

由于高贵友的父亲年近四十才喜得贵子 , 在那个人均年龄普遍偏低的年代 , 高贵友的父亲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安长大 。 因此按照古人的习惯 , 高贵友还被起了一个不怎么高贵的小名 , 名叫狗子 。
被称为狗子的高贵友人正如父母期望的那样茁壮成长 。 14岁时 , 为了让他能够有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 。 于是在这一年 , 父亲将他送到天津南运河附近的刘家蒸食铺学艺 。

来到天津的高贵友最开始在刘家蒸食铺负责杂役工作 , 由于秉性忠厚老实 , 做事情认真负责的高贵友很快便得到了师傅们的认可和喜爱 。
按照当时的惯例 , 学徒需要在师傅的教导下工作三年 , 期间没有工钱 , 但管吃管住 。 三年的时间里 , 高贵友得到了铺子中所有师傅的指点 , 使得他在面点方面颇有心得 。

学有所成之后 , 高贵友便离开了刘家蒸食铺 , 开起了一家自己的小铺子 , 取名德聚号 。 在经过几番摸索之后 , 高贵友决定不卖其他蒸食 , 专门经营包子 。 德聚号成了一家包子铺 。
高贵友之所以选择专营包子 , 是因为他对包子的制作工艺最有心得 。 再加上其做事认真负责的性格 , 使得德聚号的包子鲜香绵软 , 无论口感还是味道都让人回味无穷 , 因此德聚号很快便名扬津门 。

之后袁世凯在天津练兵时 , 甚至将德聚号的包子作为贡品进奉给慈禧 , 慈禧品尝之后赞不绝口 。 有了这样一位重量级代言人的吹捧 , 德聚号在当时更是名噪一时 。
如此一来 , 德聚号的生意变得愈发红火 。 高贵友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 以至于食客们和他说话 , 他也无暇回应 。 久而久之 , “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成了德聚号的潜规则 。

于是 , 这一说法渐渐地被人们精简成了“狗不理” , 并且取代了德聚号 , 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 , 一直沿用至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