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江城喜见江豚归 大作“江湖文章”,江澄湖碧人水相依( 二 )


这是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的表演现场,这部实景大剧以长江文化为背景,取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武汉 。与传统戏剧表现方式不同,《知音号》不分观众区和表演区,游客登上“知音号”后,就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因而可以在“穿越”中真切体会到百年前的武汉风情 。
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格局,造就了武汉这座天然“码头” 。诗词中的武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诗人不是“送别”便是“晓泊”,人流、物流、信息流在码头集散,“来如行云,去如流水”,造就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
“码头多了很繁华,但布局杂乱影响市容,汛期也危险 。”今年68岁,家住汉正街的周先生告诉采访人员,从武汉关至集家嘴这一带,过去有数十个码头,人来车往,上下货物、维修设备,几乎昼夜不停 。1998年特大洪水时,长江、汉江交汇的南岸嘴千余户居民、数十家企业以及多个码头被淹,损失很大 。
武汉市副市长刘子清介绍,历史上,“两江四岸”老旧码头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码头的存在不仅侵蚀了宝贵的岸线资源,影响了城市滨江景观,阻碍了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新城的建设,更对长江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 。
从2016年开始,武汉在全市开展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整治,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内103个港口码头和189艘趸船纳入整治范围 。优化调整完成后,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码头数量减少61.2%,趸船数量减少63.5%,腾退出数百公里的两江岸线 。
【江湖|江城喜见江豚归 大作“江湖文章”,江澄湖碧人水相依】腾退出的长江、汉江岸线上,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迅速展开,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如火如荼 。采访人员在二七长江大桥附近青山江滩看到,曾经脏乱的岸滩,如今已是城市绿道,多个绿色景观点缀其间,依据不同水位而建的不同高程的滩地广场上,人们或休闲娱乐或漫步观景,十分惬意 。
武汉市水务局河道堤防处负责人凃金花介绍,高标准规划建设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是为了让自然、城市与人之间形成亲善如水般的关系,让老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依据不同规划定位,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汉江江滩不断拓建,依江而生的生态滨水空间和“慢生活体系”正一寸一寸地在“两江四岸”生长 。
江豚回归
“萝卜白菜一大桌,不如来根鱼刺嗦一嗦 。”这是在武汉流传的一句民间俗语 。说的是,在武汉,无鱼不成席 。
两江在此交汇、湖泊星罗棋布,宽广的水域面积和适宜的气候为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靠水吃水,鱼,也是市民餐桌上的常客 。
武汉市餐饮协会会长刘国梁告诉采访人员,武汉人吃鱼来者不拒,并且变着花样吃 。除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武汉人还喜欢吃鲫鱼、翘嘴鲌、黄颡鱼、鳢鱼等 。在武汉人眼中,鱼头、鱼嘴、鱼腩、鱼尾、鱼鳔全身是宝,蒸、煮、烧、烤、煎、炸、焖等各种方式烹饪出来的鱼都“蛮有味” 。
“武汉人都爱吃鱼,长江鱼尤其不愁销 。”年近六旬的原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花园社区八一渔业大队渔民王明武告诉采访人员,他15岁时便跟着父亲在长江上捕鱼,几十年前,一网下去打起百十来斤鱼稀松平常 。但近些年来,在长江中的鱼越来越少,鱼的个头越来越小,“有时候一网下去一条鱼都没有” 。
“酷捕滥捞”是长江鱼类资源锐减的罪魁祸首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国家淡水鱼研究专家201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滥捕滥捞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长江流域阶段性禁渔和增殖放流均未阻止渔业资源进入“快速衰退期” 。多种鱼类灭绝,水生生物资源不断恶化,长江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存亡的“危急关头” 。他们建议,改阶段性休渔为全面休渔十年,“抢救性保护”我国最大的水生生物资源库,恢复长江生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