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里的大民生|特写 | 纪委监委

火红八月,烈日炎炎,“沙县小吃第一村”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中,一拨拨游客与研学夏令营的孩子络绎不绝,专程前来体验“沙县小吃第一村”的独特魅力。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每天营业额有上千元。”在村里的寻根追味美食街上,村民俞其银边忙碌边向前来走访的该区纪检监察干部罗祖清介绍道。
俞其银幼年时由于生病落下腿疾,生活困难。过去他主要以打零工为主,后来看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他有了在自家开个小吃店的想法。但缺乏资金和独立经营门店的经验,让俞其银一筹莫展。
夏茂镇纪委监察组在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区、镇两级做了反馈。很快,镇政府为其提供了部分创业资金,协调区小吃集团为其提供厨具、餐具租赁服务……
考虑到俞其银腿脚不方便,镇纪委监察组协调有关部门为像他这样的困难村民提供价格公道的面条、卤货、猪肉的原料供应商,由其自行选择;区纪委监委挂包监督跟踪干部帮他联系了残联、市场监管部门上门办理相关证照,同时让想要创业的村民享受办证便利。
不到1个月时间,俞其银的小吃店顺利开张。眼下,随着村子的人气越来越高,小店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光扁肉就能卖400碗,我要继续努力,让每位游客都吃到正宗的沙县小吃。”俞其银笑盈盈地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俞邦村村民率先走出山门,在全国各大城市经营小吃。如今,全村1100多人中,有670人在全国30多个城市经营小吃,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在美国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布点。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560元。
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振兴的有效举措。近年来,俞邦村在发展好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别具特色的小吃文化,打造耕读研学、生态休闲、小吃体验等多种业态,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发挥红色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形成全镇旅游大循环,年吸引游客7万余人次,增加村财收入5万多元,还获评了省级旅游金牌村、“绿盈乡村”等称号。
近年来,三明市纪委监委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联合沙县区纪委监委下沉一线,通过“纪检监察干部大走访”活动,聚焦民生小事,制定专项监督方案,列出监督任务清单,明确监督重点,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12次,推动解决技能培训、食材供应等难点堵点问题4个,实实在在助力小吃产业发展。
【 小吃里的大民生|特写 | 纪委监委】“今年我们村进行了整体规划,正在加紧打造俞邦村史馆、生态停车场、亲水游乐园等一批提升改造项目,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村党支部书记俞和法介绍,村“两委”还筹备建设一座食品加工厂,围绕沙县小吃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村庄,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甜。(通讯员 沈昌培 许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