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站|沈阳站:三十年黑土地观测积累终“变现”( 二 )


今年,中国科学院吹响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号角,沈阳站作为一个关注农田生态系统的野外观测站,在黑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建站以来,沈阳站即开始建立水、土、气、生监测体系,并随着科技进步与科研需求变化,不断增加与更新监测设备,完善监测指标体系,积累了大量有效数据 。
陈欣说:“这些数据体现了30年来辽河平原农业生态系统中多种要素的变化情况,包括气温、地温、地下水位等重要环境因素的变化,为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方案的拟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
在保护与利用黑土地中“变现”
作为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技术攻关与示范任务的技术依托,沈阳站布设了很多长期定位试验,提出了相应的技术理论体系,比如养分水分循环长期观测实验平台、缓/控释尿素肥料施用长期定位试验、不同肥力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等 。
沈阳生态所保护性耕作团队负责人张旭东是沈阳站的前任站长(2005—2015年),他带领团队通过对东北黑土地的长期定位试验和图像采集发现,同样深度的土壤,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颜色明显深于普通地块 。这是因为保护性耕作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整个土壤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
沈阳站自2007年开始谋划黑土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张旭东为解决东北中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问题,在吉林省梨树县(沈阳站研发基地)开展了以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生产技术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研究 。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在分析总结美国、加拿大等国免耕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张旭东团队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 。
这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主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 。张旭东介绍,通过秸秆生态循环利用,调控土壤综合功能,明确黑土退化的控制因素及保护利用机制,实现秸秆归还的固碳育土、抗旱保墒、减肥增效作用,遏制水土流失、根治土壤退化,促进土壤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
目前,张旭东团队创建的肥料减施+秸秆覆盖的“梨树模式”模式累计推广5000万亩,实现经济效益150亿元 。他还牵头成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在东北四省区布局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基地近百个,其中约50%基地被确定为省或县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田 。
采访人员获悉,基于沈阳站长期田间试验研究成果研发的系列稳定性肥料产品已经实现产业化,增产效果明显 。为此,沈阳生态所牵头建立了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联盟,并与48家骨干企业合作,年产规模突破150万吨,年销售额约42亿元,市场占有率80% 。
陈欣透露,当前,沈阳站现有的部分功能及支撑能效已到平台期 。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以应对新形势下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涌现的新的科学问题,是沈阳站现阶段努力的方向 。”陈欣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