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原产地( 二 )


再说魏说 。 相传清雍正元年(1723)前后 , 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老茶农魏荫 , 每天清茶三杯供奉于观音菩萨前 , 观音托梦于他 , 因梦寻找在该村打石坑处发现一株茶树 , 魏荫将此茶树移植铁鼎中 , 发现此茶品质超绝 , 后广为传种 。 因观音托梦、植于铁鼎 , 故将其命名为铁观音 , 这一传说见于1937年庄灿彰著的《安溪茶业调查》 , 民国林泗水编修的《安溪县志》等书里 , 成了铁观音魏说观音托梦的主要依据 。
安溪铁观音发源地的其他传说
安溪作为世界六大茶种之一乌龙茶的家乡 , 铁观音发源地、原产地 , 乌龙茶半发酵技术的发明有乌龙将军的传说 。 相传安溪西坪南岩山上 , 一位身材魁梧 , 平时喜欢打猎 , 名叫“阿龙”的茶农 , 皮肤黝黑 , 因闽南语“乌”即黑的意思 , 人们叫都叫他“乌龙” 。 一天午后 , 乌龙背着茶篓在山上采茶 , 看见一只肥硕的山獐跑进森林 , 他举枪瞄准 , 枪响之后 , 山獐负伤逃窜 , 乌龙穷追不舍 , 茶篓在他背上一路颠簸 , 直至山獐无力逃窜 , 被他捕获 。 天黑了 , 乌龙连夜宰杀山獐 , 无暇顾及茶篓茶叶 。 第二天醒来 , 乌龙闻到芳香 , 看到昨夜茶篓的茶叶叶沿萎凋失水 , 呈牵丝样红边 , 而炒制出来的茶叶却奇香无比 。 受此启发 , 乌龙把采摘回来的茶叶反复摇动 , 隔夜炒制 , 经此种方法炒制出来的茶叶 , 口感甘甜饱满 , 芳香四溢 。 乌龙也毫无保留地把此项技术传授给大家 , 他去世后 , 村民们在南岩山上建造一座“打猎将军庙” , 并用檀香木为他塑像 , 清茶供奉 。
安溪还有乌龙太子传乌龙茶的传说 。 相传安溪县蓝田乡境内朝天山下叫徐良民、徐姣姣的父女相依为命 , 东海龙王六太子乌龙被贬到朝天山下的深潭里 , 徐姣姣救了乌龙太子的命 , 后其父被强盗杀害 , 乌龙太子念徐姣姣救命之恩和孤苦伶仃 , 把一颗观音娘娘送给他的茶籽 , 转送给徐姣姣种植 。 时逢朝天山下瘟疫 , 徐姣姣以此茶汤疗救当地百姓 , 后来乌龙太子被海龙王带回 , 徐姣姣悲痛万分 , 以此茶树相伴 , 直至终老 。 为感念乌龙太子情义 , 人们把乌龙太子遗留下的茶种 , 叫乌龙茶 。
这些或官方详实记载或民间动人传说 , 深入茶乡民心 , 从一侧面反映了安溪种茶、制茶、用茶历史的悠久 , 也极大地丰富了安溪厚重的茶文化 。
安溪乌龙茶半发酵技术
 

安溪铁观音原产地

文章插图
 
而就乌龙茶半发酵技术的发明 , 就非同一般 , 可谓精彩绝伦 , 可谓高深莫测 , 可谓行云流水 。 铁观音制作技术或说乌龙茶传统制作技术 , 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一般的感觉 , 它是心手相应 , 天人合一 , 不能说它武艺超群 , 或说它是独门秘籍 , 却也要爱茶人 , 天资聪颖 , 勤学苦练 , 夏练三伏 , 冬练三九 , 积几年之功 , 才能学得此技艺 , 非一般雕虫小技可比 , 要花苦功夫 , 潜心钻研 , 只有真正热爱兴趣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 , 天资三分兴趣两分苦功三分耐力二分 , 方能成事 。
几百年来 , 安溪乌龙茶半发酵技术 , 一脉相承 , 保证了铁观音的品质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这种高难度的技术传承 , 千揉万捻 , 不是区区几道工序而矣 , 马虎不得 , 随意不得 , 才保证了铁观音的百年芬芳 , 而这种技术 , 同样离不开这块土地 , 离不开安溪茶人几百年的智慧结晶和不断积淀 ,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 , 神秘莫测 , 而又实实在在 , 历历在目 , 它是你说有了 , 就有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