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后悔了,没住在上下沙!( 二 )


「上下沙 , 有最传统的文化」
下沙文化广场保留下了他们自己的传统民俗以及文化 , 老式建筑和身后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 竟完全不觉得突兀 。
侯王庙和黄思铭祠不仅是老深圳的模样 , 也有着下沙人自己的文化信仰 。 每逢特定节日 , 村里在这里领猪肉、吃盆菜 , 树荫下休憩打牌的老人怡然悠闲 。
即使是忙碌而潦草生活的深漂人 , 也能在这找到和老家一样熟悉宁静的模样 , 甚至能让人忘记此时正身处异乡 , 难得获得一份归属感 。

「上下沙 , 有最惬意的生活」
这是连本地“土著”都离不开的地方 。 你以为他们收着你交的房租住豪宅 , 殊不知他们也就住在你家楼上 。

也是 , 作为前有高端购物广场 , 后有平价农贸市场的上下沙 , 怎么也算是个成熟社区 , 四舍五入算下来 , 也算是住在生活便利的“小豪宅” 。
下班闲暇时 , 去市场买个菜提条鱼 , 价格不贵足够新鲜 , 偶尔跟大爷大妈扯皮可以多送几根葱 。
上下沙让我知道 , 哪怕在寸土寸金的福田 , 也可以容得下家长里短 , 更容得下烟火和人情 。
「上下沙 , 饱藏珍贵的回忆」
上下沙就像发展的刚好的「小深圳」 , 有人在这里拼搏 , 也有人在这里长大 。

村口的上沙小学、下沙小学、上沙中学不知道囊括了多少人记忆中的童年 , 小时候只想逃离这扇铁门 , 而如今已被拦在铁门之外 。
多少人从这走出去 , 到了北上广 , 甚至国外深造 , 偶尔也会回想起这里的校园生活 。
这里似乎一直保持最初的模样 , 楼下的店一开就是几十年 , 最火的餐厅还是那几家 。 有人在这藏下初来乍到的心酸 , 有人在这分享结婚生子、出人头地的喜悦 , 每一份独有的回忆 , 都是忘不了这里的理由 。
上下沙的幸福 , 不仅只有住那么简单 , 加班10点后的幸福来源于楼下灯火通明的美食摊 , 这里有曾经解决的温饱还有味蕾保留下的熟悉味道 。 「好好滋味茶餐厅」
\uD83D\uDCCD下沙村一坊13号1楼
但凡是个会吃的深圳老炮 , 一定都知道这家藏在犄角旮旯里的茶餐厅 , 凭借从不摆盘、也从未开过分店的任性 , 在美食界叱咤风云30年 。 他们家就像个传说 , 明明看起来简单的盖码饭 , 却直到现在都没人能模仿 。 独一无二的美味让许多人跨遍深圳都要来吃它 。 「红茶馆甜品屋」\uD83D\uDCCD下沙村五坊94号
下沙的魅力好像是与生俱来的 , 许多人一来就走不开 。 承载8090后童年味道的糖水屋 , 在这一开就是20年 , 连价格都好像被时光凝固了 。
这里没有扫码下单 , 点餐全靠手写或者凭记忆点单 。 60+款糖水、小吃最低2块就能吃到 。 不加修饰的古早味或许不那么惊艳 , 但回头想想似乎就是家里的味道 。
「电白鸭粥」\uD83D\uDCCD下沙一坊93号
电白鸭粥很神奇 , 你以为是个连锁店 , 但其实是大家不约而同蹭的“热点” , 虽然名字一样 , 但每家店老板不同 , 味道不同 。 只有真正地道的人才会偷偷告诉你 , 最爱的只有下沙一坊的这一家 。 他们从96年开始扎根在这里 , 附近的村民都对这里的菜品烂熟于心 , 例牌白切鸭首先来一份 , 捞粉和鸭血粥是填饱肚子的必选项 , 最后用翠绿清淡的番薯叶收尾 , 是老广人的默契吃法 。 「下沙美食街 , 每家都讨人爱」
除此之外 , 下沙的街头巷尾还藏着无数让人魂牵梦萦的美味 , 每天必排队的潮香四海、深圳第一家阿飞冰室、打遍深圳无敌手的深巷里·满粉、在蛇口红透半边天的老兵牛蹄...下沙的神奇 , 在于开在这里的店不光好吃 , 且家家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 “走过这个村 , 便没了这个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