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辈|青未了|年的记忆


晚辈|青未了|年的记忆
文章插图
文/刘玉涛
小时候喜欢过年,因喜欢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起,就可以“换好饭”了,由常年吃饼子、地瓜干、黑面兑着玉米面的馒头,换成了吃母亲包的豆沙包、头伏白面的馒头,吃父母亲煮的猪下货,用猪蹄和芦花大公鸡打的“冻”,这时间是一年最幸福的时刻无以言表。
过年放鞭炮源于古代驱除鬼怪的行为,人们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后来这个习俗被流传了下来,并把放鞭炮作为过年的一种喜庆方式,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等过年民俗。
正月初一,早晨四点前,有一个不成文“开门大吉”的讲究和规矩,家里的街门是不能开的,先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午更起来,跟着大哥拿出鞭炮挂到院子里的铁丝上点燃,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在寒冷的夜色里,凛冽的寒风刺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间断从一个个左邻右舍农家小院升空响彻整个村庄,天空是一片片红色礼花璀璨开放。
父亲早起先把堂屋锅灶的火生好,母亲收拾好坑上需要铺好的毛毯,摆好花生、糖块、瓜子、黑软枣等,还有烟、茶水,以供来拜年客人分享品尝。这时间,父亲烧开了锅里的水,母亲开始煮饺子。饺子煮好后,开始上贡,供祖先及爷爷奶奶。母亲摆好上供的枣饽饽后,父亲先行磕头,我和大哥稍后磕头祭祀祖先,再给父母亲磕头拜年,姐姐妹妹不用磕头。然后,就开始吃饺子,当吃到钱后,还要说一些过年吉利的话,寓意来年兴旺发达。父母亲又开始分屈指可数的压岁钱,却给我们兄弟姐妹寄予了新的希望。
没等吃完饺子,就有人敲门拜年,每年来得最早是本家大叔,还有五府内宗族兄弟的几大家人。母亲找来干净的灰毛毡叠成双层铺在家谱前的地面,以供本家五府之内宗族兄弟磕头。爷爷和父亲这两辈人都是排行老大,更是哥哥头,所以来家拜年的多,一波接一波。进门后,年长者先朝家谱作揖高喊:“祖宗在上,我给您拜年磕头了。”先是给祖先磕头,后是给父母亲磕头。父母亲赶紧说:“别磕了,来到就有了。”拜完年,父亲给家族叔叔平辈的哥哥们递烟,母亲忙着给年幼的孩子分糖块。然后大家都坐下来,叔叔和哥哥们问父母的身体状况,父母亲也问他们家的状况。
柜顶上,放着祖传的红色漆面楸木长方形盘子,盘子里摆放着“竹叶青”和“龙口白酒”,有“五餐肉”、“冻”、“炸花生米”、“小燕鱼米”四盘,盘子里还放着几双红色的筷子,酒盅是三钱的玻璃小杯。族人兄弟们给父母亲拜完年后,才能品尝,只是象征性地喝一蛊,呷一口菜,父亲这时也陪着喝两盅。如果遇见想多喝的人,父亲也不碍情面婉拒少喝点,以免喝多了伤害了身体,话是这么说来,实际是家里穷的不舍得再给拜年来的人有更多的酒喝了。
瞬间,拜年的人,喊什么的都有,把父母亲忙得不亦乐乎。拜年的邻里邻居,三人一伙,五人一帮。不经意间,十多个人就挤满了屋子。这伙拜年的人没走,那帮拜年的人又来了,不大的屋里挤不下那么多拜年的人就在院里磕头。看着拜年的人群中,弟兄们一伙,妯娌们一帮,一群群拜年的人说着笑着从眼前走过,看着他们从父母亲家出出进进,那年味的感觉真好。过去拜年,确实很重视,礼节也很多。在这一跪一拜中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家风和兴盛。
每家每户挂着灯笼,贴着春联,门上贴有门笺,插着桃树枝,以示镇宅避邪,驱鬼避岁。村里胡同多,狭窄细长,大街上有灯光,也显得和萤火虫一样,跟随本家大叔和大哥又涌入拜年的人流中,满街是成群打伙的拜年队伍,互相碰面、接踵而至的现象屡见不鲜,有说笑声、有嬉闹声,此起彼伏。那种热闹的场面可以和庙会相媲美,见面问候、打招呼的比比皆是,都是说一些过年话,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了,过年拜宗族和乡邻是非常热闹充满了祥和气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