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酒菜|苏州人吃面,做出了世界上最多种类的浇头


下酒菜|苏州人吃面,做出了世界上最多种类的浇头

文章图片


下酒菜|苏州人吃面,做出了世界上最多种类的浇头

文章图片


下酒菜|苏州人吃面,做出了世界上最多种类的浇头

文章图片


下酒菜|苏州人吃面,做出了世界上最多种类的浇头

文章图片


下酒菜|苏州人吃面,做出了世界上最多种类的浇头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苏州吃面极为讲究 , 有各种各样的浇头 。 』
文 /王珊
面与浇头
在我的脑海里 , 苏州的一天应该是这样过的:先静静地吃上一碗热汤面 , 然后招来两三好友 , 一起去园林里走走转转;走得累了 , 就停下脚喝上一壶好茶 , 听上一曲苏州评弹 。
这次写美食 , 正好是一次阅读苏州的机会 。 我们的苏州之旅是从一碗面开始的 。
苏州是鱼米之乡 , 主食以稻米为主 , 却将一碗面做得出神入化 , 这是让我惊讶的地方 。 到了苏州 , 我第一件想了解的事情是 , 苏州的面文化从何而来 。
为此我找到了苏州文化学者柯继承 。 柯继承今年73岁 , 苏州人 , 脸圆圆的 , 戴着一副眼镜 , 看起来慈眉善目 , 外界称他为“苏州活地图” 。 这话一点不假 , 这不 , 因为怕我们在苏州老城区纵横交错的街巷迷路 , 他在下班高峰期骑着电动车穿过拥挤的苏州城过来与我们见面 。
柯继承告诉我 , 苏州面食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 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1127~1130)之后 , 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 ”用白话阐释就是 , 金兵入侵 , 宋皇室南迁 , 人口大量涌入江南 。

图 / 视觉中国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势必会给当地文化和饮食带来影响 。 文献记载“绍兴(1131~1162)初 , 麦一斛至万二千钱 , 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
这是说因为北方人对面食的需求 , 江南人民种植麦子获得丰厚利润 。 为了继续鼓励人们的积极性 , 官府当时还出台了新的政策 , 即种植稻米要交赋税 , 麦子则不用 。 农民的积极性被激发了 。
就这样 , 原本以糕子、团子、粽子等米制品为主食的苏州饭桌上 , 又多了一碗面 。 《宋氏养生部》中记载了当时面的种类 , 有鸡子面、齑面等12种面条 。
柯继承说 , 苏州人普遍吃面的习惯其实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 “苏州本地人是不会做面条的 。 以往去店里吃面的人 , 一般是生活比较悠闲 , 家里条件还可以的阶层 。
辛亥革命后机械业发展 , 做面条的机器开始出现 , 人们能买回家自己煮 , 吃面的风俗也就越来越盛 。 ”在柯继承的印象里 , 以往粮店里主要供应两种食物:大米和面条 。
人们喜欢多买点回家 , 将面条一坨坨盘起来 , 在太阳底下晒干 , 等吃的时候拿出来扔进锅里 , 就上一些菜 , 就是一顿饭 。
苏州吃面极为讲究 , 不像北方喜欢将面、菜、肉煮在一起 , 豪放之极 , 吃的是大杂烩的热闹 。 苏州人的一碗面 , 有着各种各样的浇头 。
浇头指佐面的菜肴 , 其种类丰富 , 几乎可以涵盖整个苏帮菜的菜谱 , 比如朱鸿兴的焖蹄、爆鳝鱼 , 五芳斋的五香排骨 , 松鹤楼的卤鸭 , 2018年5月 , 经英国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官方人员认证 , 苏式汤面获得“世界上浇头种类最多的原汤面”称号 。
华永根是苏州餐饮协会的会长 。 他的经历颇为丰富 , 早年先是在苏州最有名的苏菜馆松鹤楼学厨 , 成了经理后 , 又被调去商贸局任职 。

▲华永根是苏州餐饮协会的会长(张雷 摄)
他跟我讲苏州菜和浇头之间的密切关系 。 他说 , 早年松鹤楼就是靠面店起家 , 有时候面浇头做多了 , 就会拿出来搭配一点主食卖简餐 , 吃的人越来越多 , 生意也就日渐兴隆 , 便开始做起了菜馆 。 “两者之间是相互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