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冰室的创始人黄小舟也表示 , 想着在热浪赛道下分一杯羹 , 对行业的初心没有坚持 , 这样的玩家往往是会被淘汰的 。
在此之后 , 茶餐厅行业也进入了打磨品质的阶段 。
茶餐厅老字号袭来 , 赛道却再次走弱
尽管一些早期品牌相继消陨 , 但就行业发展来看 , 其显然起到了市场教育的作用 , 为专业玩家入场以及行业后期发展打下基础 。 据红餐网梳理 , 在内地茶餐厅的第一轮风靡中 , 来自香港的本土品牌也从起初的试探变为主动进攻 , 最终“黄雀在后”脱颖而出 。
例如2004年前后 , 茶餐厅老字号翠华和大家乐 , 共同将触角瞄向了餐饮文化十分包容的上海 , 并沿着华东、华南以及重点一二线城市的路线持续渗透 。 太兴集团则是以深圳为起点 , 一路向北 , 以“太兴”品牌设为根据地 , 繁衍出多个新品牌 。
文章图片
太兴餐厅(图源自太兴官网 央广网发)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 , 翠华控股在2012年正式登陆港交所 , 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餐厅第一股” 。 彼时 , 翠华在内地虽只有5家门店 , 但在2007年至2011年间 , 公司内地的销售收入由25亿元增至70余亿元 。
随着老字号品牌的持续加码 , 内地茶餐厅市场再迎高潮 。 据《中国粤菜产业发展报告》 , 截止2017年 , 全国茶餐厅总量已近8000家 。 其中 , 连锁品牌主要集中在香港输出和上海源起 。
用“好景不长”来描述此时的茶餐厅行业 , 虽有些残忍 , 但却道出了行业真实 。 据红餐网梳理 , 在这批老字号玩家争相北上不久后 , 行业便再度出现颓势 。
以翠华为例 , 按照公司上市期的表态 , 其曾计划在2015年的内地市场扩张至30家门店、到2017年扩张至80家 。 可截止2015年3月底 , 翠华于内地门店仅为19家 , 2019年3月底为35家 。 期间 , 翠华控股还经历卖身风波、高管纷争等重要转折 。
(图源自翠华餐厅官网 央广网发)
2017年 , 大家乐也宣布全面撤出华东市场 , 剩下的门店固守广东 。 同样登陆港股的太兴集团 , “太兴茶餐厅”这一品牌的内地发展也显得乏力 。
对于老字号们的困局 , 业界近来讨论甚广 。 新发烧腊总经理郑志伟便直言评价:“衰落的问题早就有了 , 巨头也开始沦陷是一个新的标志 。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尽管正统玩家不断增多 , 但粤菜和茶餐厅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依旧属于小众的特色餐饮 , 市场容量着实有限 。 此外 , 一些品牌在北上征程中 , 也难免走了一些弯路 。
比方说 , 茶餐厅基因本该是亲民的草根定位 , 但在内地 , 其一度走起上千平米的大店和中高端路线 , 和大众消费者失之交臂;要么引入川菜等其他餐饮特色 , 盲目探索融合路径;还有的对供应链等管控不佳 , 难以将香港模式顺利搬迁……这些错误的试验 , 无不加剧其在内地的水土不服 , “后劲不足”成为必然 。
而放眼大环境 , 香港茶餐厅集中北上这十多年 , 恰好赶上了国内餐饮业的深度调整 。 与老字号安身立命的“匠心”“经典”“传承”思维对比 , 眼下的餐饮市场更加奔着多元、创新、场景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 在此背景下 , 传统茶餐厅也不得不面临品牌老化、吸引力下降、转型迟缓等现实问题 。
“市场变化太快了 , 传统品牌尤其是连锁品牌 , 其没办法像一些年轻品牌一样 , 按照新的市场需求去定制发展路径 , 大象转身十分不易 , 衰落也是正常的 。 ”一位业内人士对红餐网表示 。
推荐阅读
- 旺季|赶旺季推新菜,今年冬天火锅行业赛道有点儿“卷”
- 上调|3800亿白酒巨头大动作!又涨价了
- 牛肉汤|打卡藏在购物中心里的网红餐饮,哪些品牌有可能成为餐饮巨头?
- 成渝餐饮|成渝餐饮如何在交融竞争中向外拓展?舌尖派对创始人冯明强:在细分赛道中找准品牌定位
- 老字号|老字号,怎样驶上新赛道
- 老字号,怎样驶上新赛道
- 茶饮料|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千亿"国饮"赛道崛起,这一品牌"黑马"乍现,如何做到的?
- 酱香型白酒|财鑫闻|山东粮油巨头鲁花跨界“饮酒”!上市公司为何纷纷入局白酒板块?
- 鲁花|粮油巨头鲁花集团跨界卖酒,最贵999一瓶
- 汉堡|在华销量纷纷骤降,洋快餐为何“不香”了?外媒感叹:中国人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