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一撮肉松,多少人间情味】◎成健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大雪夜 , 8岁的冰心帮着母亲将几十本书刊一卷一卷地装进肉松筒里 , 那些都是同盟会宣传反清的刊物 。 她们将肉松筒逐个仔细封好口 , 第二天寄了出去 。 不久之后 , 收到各地的来信说:“肉松收到了 , 到底是家制的 , 美味无穷 。 ”冰心天真地问:“那些不是书吗?”母亲轻轻捏了她一把 , 附在她耳边叮嘱:“你不要说出去 。 ”
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 , 自小就随当军官的父亲辗转上海、烟台等地 , 但不管到了哪里 , 故乡的味道总是长留舌尖 。 年过七旬的冰心曾在湖北咸宁给家人写信时 , 提到从小就爱吃的肉松:“昨晚晚饭是在食堂打的饭 , 还比较烂 , 加上开水 , 在医务所炭炉上热了热 , 就肉松吃了二两 , 很饱 。 ”
天下肉松风味纷呈 , 福建所产独树一帜 , 当地人为此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 林语堂是漳州人 , 父亲是个乡村牧师 。 尽管家境比较清贫 , 但父亲总是想方设法给他弄来这样那样的美食 , 比如厦门薄饼、肉松和萝卜糕 , 让林语堂的童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 林语堂经常回忆起小时候吃过的肉松配粥 , 那种感觉让他一辈子念念不忘 。 雪白而稠滑的米粥上 , 撒上一层金黄香酥的肉松 , 丝丝絮絮惹人垂涎 。
林语堂大学毕业后在清华任教 , 他丰神俊朗、满腹才华 , 因此赢得了鼓浪屿首富廖家二小姐的芳心 。 1919年初 , 林语堂与廖翠凤喜结良缘 。 林语堂在其自传里详细描写了家族中的女性们是如何做肉松的 , 而判断厦门女子是否贤良聪慧的标准之一 , 就是肉松做得好不好 。 廖家的女人都能上得了厅堂 , 下得了厨房 , 并且个个擅长制作肉松 。
新婚那年秋天 , 林语堂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 妻子随行陪读 。 廖母知道女儿女婿此去经年前途艰辛 , 特意送来了一大罐家里自制的肉松 。 林语堂懂得海关检查的规定 , 便跟妻子说肉松不能携带 , 廖翠凤一听怒目圆睁 , 火冒三丈 。 林语堂连忙陪着小心好言相劝 , 费了不少口舌才平息了妻子的怒气 。
廖翠凤少年时最愉快的记忆 , 莫过于在大厨房里和姑嫂姐妹们一起做肉松 。 家里人多 , 逢年过节还要送礼 , 做一回肉松往往要买几十斤猪肉 。 一家人忙得团团转 , 却分工有序 , 忙而不乱 , 边做边聊 , 笑声连连 。 “肉松不容易做 , 考验女人的细心、耐心和技巧 。 ”林语堂的次女太乙记述肉松制作工序时写道:“门门是学问 , 如果炒得太久 , 肉炒焦了会发苦味 。 炒得不够干 , 吃起来就不够松脆 , 外公家的肉松又香又脆 , 是极品 , 亲友尝了都赞不绝口 。 ”
林语堂婚后挈妇将雏 , 为求学谋生而东奔西忙 , 无论是落脚京沪还是漂泊欧美 , 老家亲属常常会给他们寄去精心制作的肉松 。 在林太乙的印象里 , “亲戚从厦门来 , 总带许多吃的东西给我们” , 其中常有龙眼干、铁观音茶和外婆嘱咐家里人做的肉松等等 。 廖翠凤收到了 , 就好像回到娘家一样喜笑颜开 , 她把肉松当宝贝一样收起来 , 偶尔才会用茶匙挑一些出来给孩子们拌粥吃 。
肉松虽轻若棉絮 , 却见证了不少文化人之间的情深义重 。 1943年深秋 , 乔冠华与龚澎在重庆结为连理 , 好友胡风不仅即兴作诗几首表示祝贺 , 还特地让夫人梅志亲手做了肉松馈赠一对新人 。 第二年 , 胡适到哈佛大学讲学半年 , 当时赵元任也在哈佛任教 , 胡适住处与赵元任家相距不到半条街 , 几乎每天都要去赵家蹭饭 。 胡适本是无肉不欢的 , 可是当时计划供应的牛肉有限 , 赵夫人杨步伟只好买马肉替代 , 除了做大碗的红烧马肉招待 , 还将多买的马肉制成肉松让胡适带回去 。 胡适并不知道这是马肉 , 只是觉得十分好吃 。
推荐阅读
- 肉松|别管有钱没钱,开心过年!5款美食提前囤,一家大小都爱吃
- 面团|我这样做葱香肉松面包,家人都爱吃
- 沙拉酱|饭店的肉松小贝为什么那么好吃,主要是多了这一步
- 沙拉酱|冬天吃肉松面包,暖身又暖心
- 低筋面粉|肉松纸杯蛋糕,松软可口
- 肉松火腿卷|肉松火腿卷和它的毛毛虫
- 白芝麻|肉松别再买,教你在家正确的做法,跟买的一样好吃,做法特别简单
- 肉松|#金龙鱼精英100%烘焙大师赛-爱好组低筋#海苔肉松小贝
- 手动打蛋器|海苔肉松小贝
- 魔芋粉|魔芋肉松卷(减脂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