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长沙爆火的网红点心店,在北京吃得开吗?( 二 )




▲就算戴着口罩打了码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点完单可以在店的周围等待 , 装好袋后店员会叫号+核对商品 , 点心袋上除了一份商品核对单外 , 还会附着一张不同种类点心的保质期清单 , 店员核对时也会提醒顾客注意保质期和储存方式 。

▲饱妹撸了整张菜单 , 足足三大袋
全部点心共计31种 , 完整榜单请见文末 , 先出场的是:
镇店头牌
麻薯家族

麻薯可以说是近段时间奶茶界和点心界的新宠了 , 上次有这般全民追捧待遇的还是咸蛋黄 。
一口开心麻薯有榴莲和榛巧两种内馅 , 它俩即可单独售卖也可拼成CP(一盒10个) 。 所谓分则各自为王 , 合则天下无双大概就是如此 。

榴莲的香气率先占领鼻腔阵地 , 同和奶油融合度很高 , 又不会腻口 。 榛巧内馅则有着坚果和巧克力厚重踏实的口感 , 让饱妹想到了熟悉的罐装巧克力酱 。

一口一个的大小 , 能让麻薯外皮和馅料在口腔中交替登场 , 不会出现皮啃完了还有一半馅残留在袋里的尴尬时刻 。
作为整场测评局的开端 , 这两个小家伙直接拉高了整个编辑部的期待值 。

麻薯老虎卷在上海是每人限购两盒的紧俏点心(线报来自在上海虎头局排了两小时队的阿舒) 。 北京店目前还没有限购的规定 。

老虎卷侧面粘着酥脆的肉松和海苔片 , 负责黏合每层虎皮卷的是薄薄的沙拉酱 , 内里则是一大块QQ弹弹能拉丝的麻薯(记住它 , 之后还会出现) 。

可以说是肉松小贝+麻薯+虎皮蛋糕的三合一产品 , 一糕更比三糕强 , 口感丰富又扎实 。 有大块麻薯的加持 , 最多一个也够下午加餐的分量了 。

---麻薯家族夸夸分割线---
拉丝麻薯葡挞和拉丝麻薯盘挞中葡挞的挞皮层次更多 , 盘挞的挞皮则更像黄油曲奇的酥松质地 。

▲大高个是盘挞 , 小矮脆是葡挞
麻薯都在挞的底部位置 , 葡挞中的流心程度更佳 , 盘挞中麻薯的分量更多 。

可无论是哪种挞 , 滑嫩的挞液和麻薯的融合度都不算高 , 一口下去滑嫩的挞液短暂停留过 , 然后留在嘴里的只有黏糯的麻薯 。


▲大块实在的麻薯团
单独来看麻薯没有不好 , 但和不同点心的融合度实在不够高 , 如何排列组合 , 饱妹认为在研发过程中还需细细考量 。 靠不同流量网红食材的叠加或许可以红极一时 , 但终归难得长久 。

QQ提子麻薯是按克数装袋售卖的 , 一个个小麻薯堆在袋子里像极了早高峰的北京地铁六号线 , 还是从通州开往朝阳门方向的 。

麻薯口感的奇妙本该在于烘烤膨胀后内里的空气感和嚼劲 , 但袋装的QQ提子麻薯已被积压成扁扁的小饼 , 这种疲惫程度看上去如同周三下午的饱妹:感觉已经上了好几天班 , 又离周末那么远(我爱福桃 , 我爱工作) 。
嚼起来没有糯叽叽的嚼劲 , 只有较为寡淡的口感和粉感 。 提子干表现尚佳 , 并非干瘪的劣质提子干 , 质地香甜 , 但和压扁的麻薯各有各的想法 , 合二为一的程度不高 。
作为镇店头牌的麻薯家族既有让人惊喜的点心 , 也有因麻薯出场而感到迷惑的存在 。 以下被提名的点心则是在各家店铺常见 , 编辑部尝过认为在虎头局表现不错的 。

脆苔小贝中光是:肉松+海苔+芝麻这几样 , 就会想到鲍师傅最为出名的肉松小贝 , 毕竟哪个身在帝都的人 , 没为一盒肉松小贝排过队呢 。

这种点心因制作难度不高 , 已经成为了每家点心店的常规产品 , 外层裹的肉松+海苔片和镇店头牌中麻薯老虎卷所用的相同 , 海苔和肉松干爽酥脆 , 沙拉酱涂得克制 , 薄薄一层不会感到黏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