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枣能被多少人看见?
从停落在新郑裴李岗村枝头,到被从树梢摘下,再被考古学家发现,存放进新郑博物馆,距今已有8000多年。
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新郑。漫漫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珠红。一颗枣的前世被照进今生,生命线也因此有了延长。
【追溯】红枣起源与文化
传说“枣”这个名字,是由人文始祖黄帝取得的。相传,黄帝外出狩猎,又饥又渴,走到一片果林中,看看红红的果子,打下来尝了尝 ,发现脆甜可口;士兵请黄帝给果子赐名,黄帝挥剑在果树下的石头上画了一个象形字“棗”,取名“找”,意为找到果子。但因新郑人口音,口口相传念成了“枣”。
文章插图
从古至今,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劳动人民,都涌现出大量围绕红枣创作的诗歌、绘画、故事、谚语等艺术创作。可以说,枣巳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极其丰厚的枣文化淀积。枣的思想、枣的文化与枣乡的风物人情、民间风俗水乳交融,枣文化便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历代传承越积越厚,变得丰富宽博,从不同层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着人间万象。
【记载】爱枣情怀跃然纸上
关于枣的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现于《诗经》,在《诗·豳风·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魏风》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小雅》中有“营营青蝇,止于棘。”《秦风》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棘,指的就是枣树。儒家经典对枣的记述更为详尽,《周礼·天官·笾人》里讲“馈食之笾,其实枣、卤、桃、榛实。”
《仪礼·聘礼》中说,枣、栗还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的礼物,用两个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边有盖的方竹簋,一个装满枣,一个装满栗,一齐献上。《仪礼·既夕礼》上说,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枣糗、栗脯。《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下边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除有规定的牲畜外,均有枣和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都有讲究。
《尔雅·释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解释枣品种的书,其记录的周代枣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到元代,《打枣谱》中记录定型的枣品种多达七十二种。到清代乾隆时期,《植物名实图考》所记录枣品种达到了八十七种。
【 植物名实图考|一颗枣的前世今生,在这里被剥开】宋代大诗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欣然作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清代诗人崔旭写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清代李鲁“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
透过这些诗文,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能够尽情领略先前枣乡风光、感受历史沧桑、回味故人先贤的爱枣情怀。
【民俗】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北方人爱吃面,通过各种方式把面做成各种食品。“枣山”是人们过年时常做的一种面食,但必须用红枣做配料,点缀其上,层层叠叠,还要饰以面花,红白相间,特别漂亮,其寓意是希望来年步步高升、早些(谐音为枣山)发财。
下聘礼和婚礼等婚俗,也是红枣的重头戏。人们把面食做成各种形状,并用红枣做装饰,起了好听的名字:“鱼”“莲花”“如意”“石榴”,寓意着新婚夫妇生活愉快、连年有余、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新媳妇见公婆也是婚礼仪式中的重要内容,见面礼很丰富,但这四种干果是必不可少的,取“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的谐音,意为“早生贵子”,体现了新媳妇早生贵子传宗接代的愿望。婚宴结束,主家要给村里的族人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赠送各种食物,必须放点红枣、糖果、鸡蛋之类的物品。
推荐阅读
- 植物肉|它被称为“植物肉”,几块钱做一盘,健脑补钙、好消化,一口能下3碗饭!
- 植物油|黑米别煮粥了,上锅蒸一蒸,营养好吃不上火,特别适合老人孩子吃
- 植物油|别再清炒苦瓜了,加这一物炒,鲜香味美,每次上桌最先扫光
- 植物蛋白|冬天,给女儿做了早餐,比包子简单,比油条营养,出锅就吃3个
- 植物油|大米别煮饭了,教你新吃法,配方简单,口感蓬松,比蛋糕还要好吃
- 烂根|啤酒养花,为什么植物反而更易烂根黄叶?归咎于这3点
- 植物油|我家2天就给孩子加餐,营养丰富味道好,孩子三两下就吃光
- 植物油|剩米饭最好吃的做法,不用炒不用煎,连着吃3天,做多少都吃不够
- 植物油|学会土豆新做法,我家连着吃了3天,做法简单比烧烤还好吃
- 植物油|女儿隔三差五吵着要吃,不揉面不发面,柔软有嚼劲,放3天都不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