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评|陈酿不陈:年份酒不能一直处在“模糊地带”| 窖藏


新京报快评|陈酿不陈:年份酒不能一直处在“模糊地带”| 窖藏
文章插图
强制年份酒标识真实原料和年份,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明明白白消费。

新京报快评|陈酿不陈:年份酒不能一直处在“模糊地带”| 窖藏
文章插图
12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征求《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截图
【 新京报快评|陈酿不陈:年份酒不能一直处在“模糊地带”| 窖藏】文 | 王琳
12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意在通过细化审查标准,强化对白酒生产企业的监管。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行业关注的年份酒部分,“意见稿”明确“生产年份酒的企业应建立年份酒质量安全标准,年份酒标签应如实标注所使用各种基酒的真实年份和比例。”
年份酒乱象由来已久。消费者理解“年份酒”的“年份”,通常是指窖藏的时间。年份越长,据说香味越浓,口感越醇。这样的“年份酒”才能与它畸高的价格相匹配。然而,根据业内人士的透露,当下市场上的年份酒,几乎都是陈年基酒勾兑而成。所谓“30年陈酿”“50年陈酿”,年份基酒可能只有不到100ML,甚至更少。有的“陈酿”,基酒据说仅有几滴而已,而价格早已翻了几番。
这些年来,在年份酒问题上,更常见的,是消费者被酒企及一些“专家”所教育。比如,窖藏30年以上的陈酒,几乎没有饮用价值,勾兑之后更能体现酒的品质、提升陈酒的口感。又如,成立不足5年的酒厂,推出50年陈酿,并非奇葩。生产不出比自己年龄还长的年份基酒,也可以买来年份基酒勾兑出几乎各种年份的“陈酿”。
当年份酒成为炒作概念,消费噱头,甚至成为酒桌社交上的身份标签和圈层标识,能保持清醒,拒绝年份酒品牌溢价诱惑的酒企已不多了。
贴上年份酒的标签,价格就能扶摇直上,在酒业巨头吹响的这声“集结号”中,乐而跟风有何不可?
正是中小酒企一拥而上年份酒,冲击了酒业巨头们开创的这一高端市场。站在某些大商场的酒柜面前,放眼看去,那些标有“15”“30”“50”的所谓“年份酒”,真实的窖藏年限,大约只有天知、地知、“酒知”。
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年份酒的生产,既是树立行业壁垒最简单易行的路径,也是强化行业自律预防消费纠纷的必要举措。

新京报快评|陈酿不陈:年份酒不能一直处在“模糊地带”| 窖藏
文章插图
资料图:白酒。图/IC photo
两年前,中酒协也曾发布《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对年份酒生产前后都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对采购粮食、发酵、基酒入库、调配以及包装生产进行溯源,来确保年份酒的真实性。同时中酒协还宣布,将对酒厂的老年份基酒进行核查、真实性检验,签封,并录入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
不管这家行业组织是代表所有白酒企业的共同利益,还是仅代表酒业巨头们的特定利益,能够尝试制定团体标准,对年份酒从生产到销售进行严格监管,都应该为其点赞。
年份酒不能一直处在“模糊地带”,也不能一直依赖行业自律。一家协会的标准,仅对其会员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要覆盖所有白酒企业,还得推动国家强制标准的出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这份“意见稿”,将年份酒生产纳入到白酒生产监管之中,虽姗姗来迟,终归还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期待这一新规能广纳民意、汲取民智,在修改完善后尽早出台。

新京报快评|陈酿不陈:年份酒不能一直处在“模糊地带”| 窖藏
文章插图
2019年6月18日,中酒协发布《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图/中酒协官网截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