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厨师|乡土散文:母亲的烙馍】
烙馍 , 是在鏊子上烙出的一种食品 , 圆形 , 很薄 。 里面可放菜 , 卷成筒状吃 , 也可以直接撕扯着吃 。 “烙馍卷菜”至今市面上也还有卖 , 但那种烙馍 , 已不是鏊子烙出来的了 , 被机器烙馍取代了 。 机器烙馍和鏊子烙出的烙馍 , 是有天壤之别的 , 不但缺少了那种柴草燃烧的焦香味 , 还缺少了母亲们的那种熟练操作的艺术味 。
烙馍 , 诞生于鏊子 。 鏊子是一种三条腿的圆形铁板 。 据传说 , 最早诞生于远古时期 , 那时的鏊子是石板打磨而成的 , 这种石板鏊子 , 恐怕只能是传说而已 , 可能连考古学家 , 也没见过 。 但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 , 都应该见过 , 那种生铁铸成的圆圆的三条腿的鏊子 。 作者就对上世纪七十年代 , 母亲坐在案板前 , 擀着烙馍面皮的画面 , 记忆犹新 。
烙馍 , 是两个人合作起来进行的 。 一般情况下 , 母亲要先和好面块 , 那种面块非常讲究 , 既不能太软 , 也不能太硬 , 还不能像擀面条那样把面块在案板上揉搓 , 太软了不成形 , 太硬了 , 小擀面杖擀不动 , 揉搓了 , 面块的劲大 , 擀出的烙馍面皮会向内收缩 。 就连揪出的 , 放在案板上的烙馍面团 , 也要用“笼布”盖上 , 怕微风和失水 , 对面团产生影响 。 这一切准备好后 , 笼布下的烙馍面团 , 还要等上十几分钟 , 这十几分钟的时间 , 母亲叫“悻面” 。 面悻好后 , 母亲便把面团按成薄饼 , 之后 , 小擀面杖在上面不停地擀压 。 母亲擀烙馍面皮时 , 不但手要不停地运动 , 整个身子好像都在配合 。 直到一张烙馍面皮擀得和鏊子大小差不多了 , 烙馍面皮横担在小擀面杖上了 , 母亲的手才会稍作停顿 , 之后把烙馍面皮平铺在鏊子上 , 再拿过来一个面团 , 重复着这些动作 。
鏊子跟前坐的那个人 , 叫“翻馍”人 , 其实那个“翻馍”人此时也并不轻松 , 既要管理好鏊子下面燃烧的柴 , 还要用竹签不停地翻动着鏊子上的烙馍 。 鏊子下的火 , 要既不能大 , 也不能小 , 大了烙馍容易焦煳 , 小了烙馍颜色难看 。 由于烙馍太薄了 , 手里的竹签 , 还要不停地翻过来掉过去地翻动着鏊子上的烙馍 。 看到母亲们的这整套烙馍操作 , 十来岁的我那时就在想 , 这和街上玩杂耍的 , 也没什么两样吗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鏊子 , 都是生铁铸成的 , 下面烟熏火燎极易掉皮 , 变薄 , 变脆 , 破损也是常有的事 。 作者就碰到过自己家里的鏊子烂了 , 偏偏家里又来了客人 , 母亲让我去邻居家借鏊子的事 。 那时候是生产队 , 大家都在一起劳作 , 邻里关系非常好 , 听说我们家来了客人 , 邻居不但把鏊子借给我们用 , 自己也亲自跑过来帮母亲烙烙馍 , 因为她知道 , 烙烙馍是女人们的拿手绝活 , 我的翻馍技术 , 实在太差了 。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太高 , 白面烙馍一般都是来客人了 , 招待客人用 , 平时自己吃的基本上都是杂面烙馍 , 很少的一点白面包裹着山芋干子面 。 这种杂面烙馍母亲擀起来就更加费劲了 , 因为山芋干子面 , 很难成型 , 不用白面包裹严实的话 , 极易开裂 , 也很难能搭到鏊子上去 。
最喜欢吃的 , 就是母亲在鏊子上做的那种半月形的“菜合子” , 那时候反季节蔬菜还没有出现 , 母亲做菜合子 , 都是什么蔬菜下来就做什么菜的 , 先是韭菜 , 后是苋菜 , 豆角下来再做豆角馅的 , 趁着有蔬菜时我们可以“大饱口福” , 因为到了冬天就吃不到“菜合子”了 。 这时 , 我们就用杂面烙馍卷上酱豆子吃 , 那味道却也别具一番风味 。
推荐阅读
- 食材|保存香肠时,最忌焯水后放冷冻!厨师长教您一妙招,放一年不变味
- 好吃|不用厨师机,不用揉面也能做出好吃又拉丝的吐司,做法简单又省力
- 猪油|为什么饭店手撕包菜那么好吃?而你做不到,厨师长:掌握几个技巧
- 顾客|王天驰:一名合格的厨师,永远不会对顾客说“NO”
- 猪化油|大厨师教你12道拿手家常菜,美味解馋,让人吃了流连忘返
- 厨师机|巧克力拐杖面包
- 肥仔|南宁肥仔饭店厨师厨艺大比拼,传承邕菜特色,创新菜系领域
- 厨师|东北老两口的家常晚餐,发朋友圈被赞无数,网友:想去你家蹭饭
- 家常菜|教你几道的家常菜,一看就会,你也能在家当个小厨师了!
- 大赛|青年厨师“比武”粤菜烹饪 角逐广州“青年粤菜师傅”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