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结构术语

紫砂壶这三类造型的形制 , 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与世间各类可创性的形体 , 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别丰富的重要原因 。 日前 , 有的紫砂壶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 , 这种造型方法就是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别的形体 , 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壶是筋纹形体、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的结合;六方掇球壶乃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合 。

紫砂壶的结构 一把传统的紫砂壶 , 其完整结构包括壶身(壶体)、壶嘴、壶盖、壶把、壶底、壶足等方面 。 其中 , 壶身是主体 , 壶嘴、壶盖、壶把、壶底、壶足则是其附件 。

1.壶钮 壶钮亦称“的子” , 为揭取壶盖而设置 。 钮虽小 , 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变化丰富 , 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 。 常见的有宝珠钮、桥形钮、仿生钮三种 。 (1)宝珠钮:圆壶中最常用的钮 , 呈珠形、扁笠、柱形 , 往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 , 简洁、快捷 。

(2)桥形钮:形似拱桥 , 有圆柱状、方条状、筋文如意状等 。 作环形设单环、双环 , “串盖” 。 平缓的盖面 , 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 。

(3)仿生钮:花货常用的钮式 , 形象生动 , 造型精致典雅 , 如南瓜柄、西瓜柄 。

2.壶嘴 壶嘴即紫砂茗壶的嘴 , 喻为人的五官之一 , 它与壶体连接 , 有明显界限的称“明接无明显界限的称“暗接”如汉扁壶嘴 , 壶嘴与壶身的肩线 , 侧线贯通 , 具有舒展流畅的造型特色 。

(1)一弯嘴:形似鸟啄 , 俗称“一啄嘴” , 一般为暗接处理 。

(2)二弯嘴:嘴根部较大 , 出水流畅 , 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 。

(3)三弯嘴:源于铜锡壶造型 , 早期壶式使用较多 , 明接处理较常见 。

(4)直嘴:形制简洁 , 出水流畅 , 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 。

壶体孔眼:明代多为独孔 , 清代中后期为多孔 , 有三孔、七孔、九孔等 。 20世纪70 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 , 其孔要求排列整齐 , 与嘴对正 , 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

3.壶把(柄) 壶把为便于握持而设置 , 源于古青铜器爵杯的弧形把 , 而源于瓷执壶、条形壶把的称“柄” 。 壶把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 , 与壶嘴位置对称、均势 。 具体可分端把、横把、提梁三大类 。

(1)端把:亦称“圈把” , 其使用方便 , 变化丰富 。 把、口、嘴三点呈水平对称 , 垂直形式安置 , 具有端庄、安定的效果 。

(2)横把:源于砂锅之柄 , 以圆筒形壶居多 。

(3)提梁: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 , 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 , 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钮为宜 , 有硬提梁、软提梁两种 , 光素器、花塑器都有 , 变化丰富 。

4.壶盖 紫砂壶因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点 , 盖与壶体能一起烧制 , 从而达到成品壶盖直紧、通转、防尘、保温的效果 。 主要形式有压盖、嵌盖、截盖三种 。

(1)压盖:亦称“完盖” , 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 , 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 , 均与壶口相呼应 。 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 , 弯起泥片称“虚片” , 壶口泥片称“坨子” , 壶墙的泥圈为“子口” , 几个部位转折过渡用脂泥镶接 , 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壶盖稍大于壶口外径的俗称“天压地” , 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 。

(2)嵌盖:嵌盖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 , 并与壶身融于一体 。 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 , 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 。 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 , 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 , 故收缩一致 , 仅有“纸、发之隙” , 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 。 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 , 形制规整 , 口部以装饰线处理 , 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 , 与平嵌盖手法相似 , 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