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至今,武夷山种植茶树大都利用高山斜坡地、岗陵缓冲地或平坦洲地 。 采用这些方式所开辟茶园的特点是面积较大,且连接成片,大多由专营茶叶者的各个朝代的官办茶场,民国的茶叶示范茶场和解放以来的国营茶场、集体茶场管理 。 此外,武夷茶区农户皆以植茶为家庭副业,茶叶栽培区域的分布范围较广 。 农家的宅旁、菜圃、山塝、田垅都可随意种茶,不受限制 。 此外,还有倚山傍岩垒砌石壁,筑成梯状田园,然后挑土填充,始成大型盆栽型的茶园和寄植石缝路边的“寄植岩凹式”茶园 。
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稍大,大部属地势稍平整的缓斜山坡,或谷中底层缓斜地,将地分切成或大或小之阶段、沿边砌筑石岸的茶园,俗称“茶山” 。
不规则阶段梯园
此类茶园面积大小不一,阶段大小高低视形式视地形而设置 。 也称为“茶山” 。
斜坡园
此类茶园利用土层稍深,斜度较小之山坡地垦辟成园,也属“茶山”之列 。
平地洲园
沿溪边平地、沙洲地可利用植茶 。 利用山头平坡地,或坑中之盆地,因地势较平,开辟茶园 。
石座植园
此类茶园以武夷山风景区境内为多,系茶树盆栽式,通常利用岩凹或石隙之处,依地势砌石座,培土植茶,在武夷山随处可见,无处不栽,植株多是名丛 。 此种栽培方式工程浩大,所费甚巨 。 据民国24年(1935)调查,筑成一立方丈之石梯壁需费银圆10元左右,常年必须修梯壁和添土壤,费用亦属可观 。 且山地起伏跌宕,茶园零散分布,管理尤感不便 。 故在昔日茶市旺盛,茶商获利优厚之时,茶园经营管理尚无问题,但至茶市衰落,茶商自亦力所不及,遂不免日趋荒芜 。
寄植茶园
利用天然的石缝,如复石之下,道路之旁,把茶树寄株其间,听其自然成长 。
现代茶园
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园、路的综合治理,采用近代科学建园 。 具体实施为:近山缓坡,等高梯层,缓路横沟,深耕普垦,表土回沟,施好基肥,良种壮苗,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快速建园,高产稳产等一系列的措施 。 武夷山市现代茶园建设始于民国29年 。 当时,茶叶专家张天福到崇安县创建福建示范茶厂,并建立茶树品种园面积390亩,结合生产进行扦插、茶子播种期以及茶苗种植期等试验 。 品种园创造高标准的良性生态环境,亩产比老式茶园平均增产2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辟国营崇安茶场新茶园和茶叶科学研究所品种园等,都是严格按照高标准的坡园和平地园的规范建设的,注重周围道路、水沟、水池的合理安排,提倡环山缓坡路面种草,路旁上向设沟,路边栽树,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 1987年崇安县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红土壤项目,安排试验红土壤改造种植茶园1200亩,主要措施为高标准挖定植沟,重施基肥、密植,以达茶树速生、丰产、高龄的目的 。
【武夷山茶园建设之茶园形式】 90年代初提倡开发山地种植茶叶,1992年12月市政府提出力争在5~7年内新开发茶园10万亩,建设有特色、上规模的“武夷茶城”的战略目标 。 新增加的茶园大多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开辟 。 技术规范可概括为40个字:规划连片、劈草炼山、全垦除杂、测量划线、缓路横沟、表土回沟、等高梯田、适量基肥、推广良种、合理密植 。 在山地开发中,新开垦的茶园以及改造低产茶园后达到的新标准为:(1)茶树生长健旺,覆盖率达85%以上,无杂草,病虫少;(2)没有断行和缺丛,土壤疏松无裸露;(3)山地茶园排灌设施较完善,能排能蓄防旱涝;梯壁内侧有横沟蓄水或竹节沟;(4)隔年、隔行深翻改土 。 坚持年年修剪,树冠和采摘面大;(5)能保肥、保水、保土,单产每年显著提高,亩产超百斤以上 。
推荐阅读
- 北川羽琨茶叶精加工项目开工建设
- 武夷山茶与宗教
-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传说故事
- 探武夷山茶文化
- 武夷山茶特色
- 网络和枢纽基因的鉴定为改善茶园氮吸收提供了依据
- 掩星|我国正规划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
- 数字观|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也要避免“一窝蜂”——政协分组会议上委员们的“数字观”
- 农业农村|农业农村部:到2025年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
- 建设工程监理考试窍门(监理工程师考试各科目高分通过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