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 , 拼音:Lùān , 注音:ㄌㄨˋㄢ 。 六安地区建置历史悠久 , 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Lù)(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称皋城 。
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 是烘青绿茶的典型代表 。 其“瓜子型”外形和“拉老火”工艺 , 在中国茶叶中独树一帜 。
历史上对六安瓜片说法不一 , 主要有以下几种:
六安瓜片vs.六安茶
六安瓜片vs.松萝茶
六安瓜片vs.六安梅茶
六安瓜片vs.皖西大茶
巧了 , 每种说法都有考究 。
六安瓜片vs.六安茶
历史上有记载的是明清时期 , 六安茶作为贡茶 , 占有一席之地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 , 历经两朝近五百年 。
很多史书都写到过
1.“六安茶为天下第一 。 有司包贡之余 , 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 。 ”(明·陈霆《两山墨谈》)
2.“六安茶:品亦精 , 入药最效 。 但不善炒 , 不能发香而味苦 , 茶之本质实佳 。 ”(明·屠隆《茶笺》)
3.“松萝香重;六安味苦 , 而香与松萝同 。 ”(明·熊明遇《罗岕茶疏》)
4.“天下名山 , 必产灵草 。 江南地暖 , 故独宜茶 。 大江以北 , 则称六安 。 然六安乃其郡名 , 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 茶生最多 , 名品亦振 。 河南、山陕人皆用之 。 ”(明·许次纾《茶疏》)
5.“居士姓茶 , 族氏众多 , 枝叶繁衍遍天下 。 其在六安一枝最著 , 为大宗;阳羡、罗岕、武夷、匡庐之类 , 皆小宗;蒙山又其别枝也 。 ”(明·徐岩泉《茶居士传》)
6.“近以岕山茶为君 , 虎丘茶为相 , 六安、潜山茶为将 。 ”(清·刘源长《茶史》)
7.“岕茶如名士 , 武夷如高士 , 六安如野士 , 皆可为岁寒之交 。 六安尤养脾 , 饱食最宜 。 ”
8.“予少年嗜六安茶 , 中年饮武夷而甘 , 后乃知岕茶之妙 , 此三种可以终老 。 ”(清·张英《聪川斋语》)
六安茶在当时品质好地位高 , 与武夷茶、岕茶齐名 。 连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中都有写到六安茶 。 六安瓜片茶是在六安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是六安茶的后起之秀 。
六安瓜片vs.松萝茶
明代 , 徽州休宁的松萝茶与湖州长兴的罗岕茶、苏州的虎丘茶为三鼎甲 。
这在史书上也有记载
1.“若歙之松萝 , 吴之虎丘 , 钱塘之龙井 , 香气浓郁 , 并可雁行颉颃 。 ”(明·许次纾《茶疏》)
2.“今茶品之上者 , 松萝也 , 虎丘也 , 罗岕也 , 龙井也 , 阳羡也 , 天池也 。 ”(明·谢肇淛《五杂俎》)
3.“计可与罗岕敌者 , 唯松萝耳 。 ”(清·冒襄《岕茶汇抄》)
松萝茶在当时属网红 , 各地纷纷效仿 , 仿的什么呢?制作工艺 。 松萝茶作为炒青、烘青绿茶的代表 , 其制作工艺不仅被六安瓜片沿用 , 也对后世中国茶叶加工工艺产生深远的影响 , 开后世中国各种名优绿茶的先河 。
知识小拓展:
松萝茶制作特点是摘片和炒烘 。
1、摘片:鲜叶要求嫩 , 并且“去尖与柄”、“断蒂去尖”、“去其蒂杪” , 即剪去叶尖(杪)和叶柄(蒂) , “但留中段” 。
2、炒烘:一炒锅(杀青) , 一焙锅(毛火) , 炒锅用武火 , 焙锅用文火 , 炒宜热 , 焙宜温 , 类似后来皖西地区流行的生锅和熟锅 。 将杀青叶“出之箕上薄摊 , 用扇扇冷 , 略加揉捋” , “再略炒 , 入文火铛焙干” 。 最后 , “复于此中再总焙” , 入焙笼烘至足干 。
推荐阅读
- 六安瓜片为何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
- 六安茶究竟味道如何?
- 六安瓜片工艺存在的问题
- 六安瓜片,其实是这样的!
- 六安瓜片的传说,以及鉴别、冲泡全攻略!
- 六安瓜片属于什么茶?六安瓜片是绿茶吗?
- 六安瓜片,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 六安瓜片,世界上唯一的单叶片茶
- 六安瓜片是怎样炼成的?
- 六安瓜片:绿茶中的“老腊肉”,您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