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器的流变

柴、米、油、鹽、醬、醋、茶代表自古民間生活的必需品 , 所謂「開門七件事」 。 「茶」雖忝為末位 , 卻成為中國人的國飲 , 上自皇帝后妃 , 下至販夫走卒 , 都與茶結下深緣 , 甚至影響日、韓 , 傳播於世界 。
一、飲茶之起源及流變
中國人自何時飲茶尚無定論 , 大致有上古論、周代論、秦漢論、南北朝論等 , 眾說紛紜 。 現存最早的茶資料 , 一般皆引證西漢王褒作《僮約》 。 在遠古時代 , 我們的祖先僅將茶葉當作藥物及食料 , 秦漢之際 , 已將茶做為飲料喝 。 到了晉代 , 較前代更為普遍 , 飲茶之風至唐代 , 由陸羽的《茶經》集大成 。 宋代飲茶注重意境 。 明人飲茶 , 喜常飲卻不多飲 , 講究藝術 , 常品茶玩壺 。 清代盛況空前 , 茶的社交功能更遠傳至古老歐洲及美洲新大陸 。 古代飲茶 , 有俗茶、煮茶(餅茶)、鬥茶、泡茶四個時期 。 俗茶時期 , 茶內加入蔥、薄荷、鹽等物一同煮 。 至陸羽時代創製餅茶 , 獨留鹽而煮 。 宋代盛行鬥茶 , 用銀碾將茶餅研製成細質白色粉粖 , 水沸沖泡 , 不需加入任何香辛料 , 且茶粖必須浮在水面 , 而鬥茶標準是「茶湯白、水痕少」為勝 。 明代 , 因茶葉加工技術改良 , 茶葉由壓縮茶改為散茶 , 於是盛行直接將散茶加入壺或盞中沏泡飲用 , 這種飲茶的方法一直延續迄今 。
二、中國最早的茶器
明代《茶疏》有載:「茶滋於水 , 水借乎器 , 湯成於火 , 四者 相須 , 缺一則廢 。 」說明欲沏上一壺好茶 , 就要做到水好、火足、具美 。 所以古往今來 , 中國人對茶具的選擇 , 早已超過「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的實用目的 , 除了力求其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 , 保持茶葉的本性;更講究其古雅精美 , 具有藝術鑑賞的價值 。 中國最早沒有專門的茶具 , 飲茶用日常的飲食器皿 。 到了西漢 , 《僮約》第一次提到「烹茶盡具」 , 這個「具」 , 當指茶具 。 但自初唐末期飲茶風行全國後 , 煮茶、飲茶的器具也就誕生了 。
三、唐代的茶器
唐朝茶神陸羽之《茶經》一書 , 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茶典 , 內容完備及廣泛 , 囊括茶學的各個層面 , 其中〈四之器〉一節述及唐代煮茶、飲茶的茶器 , 共羅列了二十八項 , 因採用煮飲法 , 依功能、用途分別如下:
(一) 燒水和煮茶器具
1. 風爐:相當於今日煮茶水的火爐、酒精爐 。 以銅或鐵鑄成 , 狀如古鼎 , 共有三足 , 以古文體分別鑄有「聖唐滅 胡明年鑄」、「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 , 爐腹上有三個洞口 , 分別鑄有「伊公」、「羹陸」和 「氏茶」的字樣 。
 2. 承灰:三隻腳的鐵盤 , 供承灰用 。
3. 筥:用竹或藤編製的圓箱 , 高一尺二寸 , 口徑七吋 , 供承 灰用的籠筐 。
4. 炭濄:六角形的鐵棒 , 長一尺 , 一端尖銳 , 中間豐滿 , 把 手較細 , 供鎚炭用 。
5. 火筴:即火箸 , 長一尺三寸 , 頂平截 , 以鐵或銅製成 , 用 以夾炭入風爐 。
6. 鍑:又名鑾或釜 , 以生鐵製成 , 內層以土作模可使內部光 滑而易磨擦刷洗 , 外層以沙作範則表面粗糙易於吸取 火燄 , 鍑耳呈方形 , 用以煮水 , 相當於今之燒器 。
7. 交床:十字交叉的架 , 中間凹削 , 以利支撐鍑於風爐之上 。
8. 竹夾:用桃、柳或蒲葵木做成的細圓木棒 , 兩頭包銀 , 用 以煮茶用 。
(二) 烤茶、煮茶或量茶的器具
1. 夾:用以青竹或鐵或銅做成 , 長一尺二寸 , 用以夾茶餅烤 炙 。
2.紙囊:用剡藤紙雙層縫製 , 用以貯藏炙好茶餅的紙袋 , 以 減少香氣外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