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

同义词洞庭碧螺春一般指碧螺春(茶叶种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属于绿茶类, 已有1000多年历史 。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 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 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 。 高级的碧螺春, 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 。 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 白毫显露, 色泽银绿, 翠碧诱人, 卷曲成螺, 产于春季, 故名“碧螺春” 。 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 清香袭入, 是中国的名茶 。 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
历史发展编辑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 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 又叫吓煞人香 。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 顺手摘了几片茶叶, 泡茶后奇香扑鼻, 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 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 倍加赞赏, 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 于是题名“碧螺春” 。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 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 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 卷曲如螺, 春季采制, 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 因而命名为碧螺春 。 此茶有悠久历史, 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 。 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红、泉城绿、等果木交错种植 。 茶树、果树枝桠相连, 根脉相通, 茶吸果香, 花窨茶味, 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 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 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 亦足以蔽覆霜雪, 掩映秋阳 。 ”茶树、果树相间种植, 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 品质优异 。 其成品茶外形紧密, 条索纤细, 嫩绿隐翠, 清香幽雅, 鲜爽生津, 汤色碧绿清澈, 叶底柔匀, 饮后回甘 。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 卷曲如螺, 白毫毕露, 银绿隐翠, 叶芽幼嫩, 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 上下翻飞, 茶水银澄碧绿, 清香袭人, 口味凉甜, 鲜爽生津, 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 。 碧螺春, 名若其茶, 色泽碧绿, 形似螺旋, 产于早春 。
【洞庭碧螺春属于什么茶?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外形条索纤细, 茸毛遍布, 白毫隐翠;泡成茶后, 色嫩绿明亮, 味道清香浓郁, 饮后有回甜之感 。 人们赞道:“铜丝条, 螺旋形, 浑身毛, 花香果味, 鲜爽生津” 。 洞庭碧螺独特的花果香, 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果园之中, 并且接受了洞庭特有水土的滋养 。 其他碧螺春是没有清香和果香的, 只有沃土气和青叶气 。
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名茶的珍品, 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 。 碧螺春始于何时, 名称由来, 说法颇多 。 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 产野茶数株, 土人称曰:‘吓煞人香’ 。 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 以其名不雅驯, 题之曰碧螺春 。 自地方有司, 岁必采办进奉矣 。 ”又据相传, 明朝期间, 宰相王鳌, 是东后山陆巷人, “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 。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 微似岕而细, 味甚甘香, 俗称‘吓煞人’, 产碧螺峰者尤佳, 名‘碧螺春’” 。 若以此为实, 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 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