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茶匠的初心四十年

“工匠也好, 大师也罢, 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茶匠, 做茶的茶匠 。 ”
从外贸公司茶叶审评员到普洱班章制茶大师, 从无人问津到一饼难求, 他是怎么做到的?

班章
“红酒论酒庄, 普洱讲山头” 。 班章既是地名也是茶名 。
茶叶圈子提到云南, 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勐海, 这个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小镇, 每年都有数不尽的茶人如朝圣一般的驱车前往 。
勐海的产量在云南各产区来讲其实并排不上前列, 但是却有如此的江湖地位, 这得益于勐海出产的普洱茶品质远胜于其他, 而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寨子, 就是“班章” 。 茶叶江湖有云:“班章为王, 易武为后”, 班章茶以霸气闻名于世, 受到无数普洱茶发烧友的热捧, 自有它的道理 。
班章的平均海拔在1700米左右, 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降水充沛, 土地肥沃, 是茶树生长的天然乐园 。
如今的班章茶在普洱茶界被认为具有“茶王”地位, 但是三十年前的班章可不是如此, 班章茶曾因其条型粗壮, 滋味浓厚显苦过于霸道, 一直不被茶厂看好, 加之价格不便宜, 茶厂一般不愿意收购, 班章村的当地村民常常需要托关系才能将茶送进茶厂 。
也就是在那时, 不被世人看到班章, 在他的眼里却成了他一直要找的地方 。

扎根
“这里特别适合植物的生长, 也是我要找的地方” 。
攸乐、易武、倚傍、革登、莽枝、蛮专(蛮砖)这是开发得最早的普洱茶山, 也是最早成名的茶山 。 而坐落于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上的小山村——班章, 却无人问津, 直到他的出现 。
最初在广东省外贸公司做茶叶审评员的何宝强, 负责的是原料采购环节 。 1984年, 21岁的他被派往福建安溪, 拜当地一林姓制茶人为师, 从此便开启了他的制茶人生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林师傅最开始并不教何宝强如何做茶, 而是要求他熟悉当地的气候水土、历史典故、人文习俗等等 。 在这个过程中, 何宝强逐渐明白一款茶从生长到生产, 不光代表了日月, 也是一个茶人对节令气候的理解掌握 。
于是, 为了寻求更自然纯粹的茶叶, 他跟随林师傅来到了云南, 也就是在这里, 遇见了勐海, 遇见了班章 。
何宝强第一次去到布朗山, 就被深深地吸引 。 古茶树、海拔高、泥层堆积厚、有机的红酸土和黑土, 简直是植物生长的天堂 。 一直在寻求的天然生态林就在脚下, 他义无反顾的背井离乡, 扎根在班章 。
坚守
自然种植, 手工制茶, 保证每一片成品茶都是有生命的茶 。
昆虫也爱喝甜茶 。 班章的茶叶由于生态好, 自然环境优越, 茶叶的内含物质非常丰富, 也吸引到了很多虫害前来光顾 。 为了保护这一片自然的生态林, 何宝强选择喷洒辣椒面取代农药, 将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
班章村最开始炒茶用的可能是刚煮完猪食后洗干净的锅, 于是何宝强特地在玉溪订制了杀青专用锅, 选用柴火灶台 。 用最传统的制茶工艺, 坚持手工制茶, 即使已经有了机械化生产 。
“传统的手工茶一天可能需要六七十个人才能生产出一吨, 而同样的时间用机械生产, 四个人就可以做出两吨茶 。 ”

何宝强的手是一双充满老茧的手, 特别是拇指的接触面更是一层厚厚的茧 。 杀青铁锅的温度高达200度以上, 常年手工炒茶下来, 不仅手型变了, 连嗓音也被柴火熏成了迷人的“烟嗓”, 略带沙哑的声音, 诉说的是他对于初心的坚守 。
“爱自己的家园和每一寸土地, 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棵草, 都要保护起来, 爱护它然后再做一个有追求的做茶的茶农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