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里的哲学 再看茶道与中国文化

从缓缓游动的茶叶间 , 品茶人谛听到了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 , 那声音如此寂寥如此素朴

听过一个故事 , 说是在印度的阿禾姆达巴城有一个名为“幸运茶室”的地方 , 在那里 , 人们喝茶 , 聊天 , 说笑 , 与其它茶馆没有两样 。 而奇怪的是 , 那间茶馆里摆放着一些棺材 , 客人就置身于棺材中间品茶 。 有些人惧怕那些棺材 , 不敢前往 , 可是一旦他们去过一次之后 , 就忍不住常常想去那儿喝茶 。 这些奇怪的棺材使“幸运茶室”得以闻名于阿禾姆达巴城乃至整个印度 。 为什么要在茶室里布置些棺材呢?就是一位慕名前往“幸运茶室”喝茶多次的人也很难说出其中的原由 , 他说他只是被那里的神秘气氛一次次地召唤 。

茶室里的哲学

也许人们会觉得 , 世间再也没有比阿禾姆达巴城的“幸运茶室”更为标新立异的茶室了 。 其实 , 最新潮最时尚的元素里 , 可能正浸润着最传统最拙朴的因子 。 如果我们读过哲学大师蒙田谈论死亡的篇章 , 或许就能理解“幸运茶室”里那些棺材的意味了 。 一个名为“幸运”的地方 , 却让我们直面棺材、正视棺材这个象征着死亡的恐怖意象 , 其悖论之处正是蒙田哲学的奥义所在 。
蒙田告诉我们 , 死亡无处不在 , 它就在我们身边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 在我们的饮食起居中 , 它是我们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必须面对的 。 死亡 , 如同我们看到夕阳落下、月亮升起来的时候那样自然而然 。 如果我们能够不惧怕于想象死亡和体验死亡 , 如果我们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各种灾难和变故都能泰然处之的话 , 那么 , 我们就能真正领悟到生存的快乐和意义所在 。 人要学会“向死而生” , 在对死亡的逼视中感谢我们还平安幸福地活着 。
也许从这个意义上 , 我们才能将阿禾姆达巴城的“幸运茶室”里那些棺材和“幸运”二字联系起来 。 那些隐含着死亡气息的棺材让喧嚣浮躁的都市人的心安静下来 , 让他或者她在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心境中凝视手中的一杯清茶 。 从缓缓游动的茶叶间 , 品茶人谛听到了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 , 那声音如此寂寥如此素朴 , 它轻轻地拨弄着品茶人的心弦 。 或许就在这一刹那 , 他或者她被那弥漫在舌尖之上的苦涩的余香所感动 , 于是 , 都市生活中的一切哀伤和失意、躁动和不安顷刻之间都隐匿了 , 品茶人终于从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回归自己的内心 , 回归到那原本期待恬淡与宁静生活的内心 。 在这一时刻 , 死亡——茶——生命之间获得了某种神秘的关联 。 “幸运茶室”里的棺材 , 让人在对死亡的想象中获得一种极致的生命体验 , 一种被救赎的宗教般的感恩情怀 。
实际上,那些棺材在“幸运茶室”中就是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布置而成的 。 如果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 , 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新潮怪诞的构想其实正是吸取了一些古老的宗教文化养料 。 在历史上,有些部落和民族,他们就有着这样的文化崇拜:即在一些大型的狩猎或庆功宴上 , 待众人饮到酣畅处时 , 一具尸首或一副棺材会被抬到宴会上来 , 于是 , 全场肃静 , 一起瞻仰它们 , 等到仪式完毕之后才继续欢饮 。 尸首、棺材是要让人们在欢乐的时候警醒:死亡时时刻刻都在逼迫我们 , 那么 , 幸运地活着的人们又该怎样珍惜自己倏忽即逝的生命呢?这种远古的宗教仪式昭示着最古拙最朴素的生命哲学 。

茶道与中国文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东方文明古国 , 茶称得上是国粹了 。 中原大地,不论是乡野之农夫 , 还是儒雅之名士,国人皆以茶为趣 。 当然 , 劳累一天的农人 , 捧着个青瓷大壶一饮而尽的感觉,与竹林七贤以诗论茶、以文品茶的境界当是迥然有别,而现代都市里的小资们在摇摇曳曳的烛光下 , 渐酌渐啜,顾盼神迷 , 自然又是另外一种风情了 。 这些不同的况味,有人硬是要以“雅”、“俗”来界定,其实,大俗若雅,大雅若俗 , 这可能是最朴素最有力的逻辑 。 但或许是因为它亦雅亦俗、寓雅于俗的品质,茶较之于其它的东西,能蛊惑更多的人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