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端正人与人交往, 对社会的看法, 人, 应善为本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 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 也就是说, 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 心理都不会失调, 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
健康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 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 正常的心理活动, 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 其二, 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 时间短、程度较轻微, 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 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 心灰意冷, 甚至痛不欲生等 。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 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 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学生求知和成长, 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
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 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 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 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 这个过程, 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 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 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