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茶”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 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态的破坏, 土地耕作层逐渐变浅,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制约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 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入点 。 茶叶是信阳市农业的资源优势, 按当前的种植水平, 每亩茶园收益是粮食作物收益的3倍, 且收益稳定,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市场波动的冲击较小 。 种植茶叶还是增加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 当前, 结合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工程, 在生态环境适宜、市场允许的条件下, 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 适当发展一批新茶园, 将一部分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茶园 。 在改种茶园建设上, 要严格把好技术关, 确保新茶园的建设质量 。 关键技术措施如下:
    土壤检测 种植常规农作物的土壤普遍施用过农药、化肥, 大都已造成土壤污染 。 因此, 应对退耕还茶的土壤进行检测, 并根据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改良, 力争达到无公害种植的土壤标准 。
    土壤改造 对于常规耕地, 尤其是水稻田, 要进行深挖翻晒, 风化一个冬天, 再进行抽槽, 槽深约1米, 宽70~80厘米, 填足有机肥, 表土回沟 。 同时, 园地四周和园内要深挖排水沟, 防止园地积水使茶树烂根 。
    选择良种 农业部提出今后发展新茶园和换种改植, 要用无性系良种以逐步实现我国茶园无性系良种化 。 信阳市茶树良种工作落后, 与国内外其他茶区相比差距很大, 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次退耕还茶的机遇, 发展无性系良种园, 改善茶树品种结构, 提高茶叶品质和单产水平 。
    合理密植 茶树种植, 不但要发挥其个体优势, 还要发挥其群体优势 。 信阳茶区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区域 。 茶树适当密植和矮化, 有利于提高抗性, 但要掌握到不影响个体优势的发挥, 不能过密和过矮, 一般控制在每亩2000~3000丛, 每丛2~3株, 树高70~80厘米左右 。
    生态化建设 根据茶树系统发育的特点(即喜阴好湿), 人工创造生态环境, 使茶树得到适当的遮阴、合理的光照、充足的养分, 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 茶树的种植按照上—中—下三层结构配置生态位(少量高大树木, 每亩8~10棵, 适当密植茶树, 合理间作中草药、豆类、花生等经济作物), 合理利用空间和时间序列, 获得高效益 。 茶园周围种植蜜源性植物, 供天敌栖息或作为防风林 。 由于多成分、多物种的组合, 相生相养, 相生相克, 达到控制病虫害和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
    搞好管理 发展茶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一定要重视管理工作, 搞好幼龄茶园防旱、防寒、防冻及水肥管理, 保证发展一批成园一批, 发展一块合格一块, 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符合现代要求的良种化、园林化、生态化茶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