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生产中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二 )


    科学除草:杂草防碍茶树正常生长助长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象甲、地老虎等害虫的生育和繁殖 。 多种害虫在生活史中某一时期 , 特别是茶树新梢萌发前或越冬期间 , 在杂草上生活、取食、产卵、越冬、繁殖等 。 勤除杂草 , 及时深埋则可减轻危害 。 但对取食杂草为主或兼食杂草和茶树的害虫 , 除草不当将迫使其转害至茶树 。 杂草常供多种天敌栖息、摄取补充营养 , 有的天敌可在食草昆虫上过渡繁殖 , 清除不当将破坏天敌资源 。
    其它农业措施也各有其防治效果 。 如及时清除残枝落叶 , 能减少虫源;适时灌溉、排水能迅速改变田间环境条件并可兼治某些害虫 。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 。 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 。 天敌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立克次体)、线虫、蛛形纲、昆虫纲(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和一些脊椎动物;此外 , 还有堂尚未被利用的高等植物 。 生物防治可克服化学防治导致害虫抗药性、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等缺点 , 是有机茶害虫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据调查 , 我国茶园的天敌昆虫约有800-900种 。
    (一)生物防治途径
    1、天敌保护:保护并促使天敌自然种群的增长 , 以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 。 保护方法有多种多样 , 对修剪、台刈下的枝叶 , 可先堆在茶园附近 , 以利于天敌迁回茶园 , 人工摘除的卵块、虫苞、护囊等应放在四周有水包围的坛、钵中 , 待寄生蜂和寄蝇羽化飞出后再行处理 。 用草把收集蜘蛛 , 释放于有机茶园防治害虫;用人工巢箱招引益鸟啄食茶园害虫 。 保护蝌蚪及青蛙 , 养鸡鸭防治茶蚕等 。
    2、天敌的大量繁殖释放:当本地天敌的自然控制力量不足 , 尤其是在害虫发生前期 , 通过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 , 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 可大量繁殖天敌昆虫、释放于田间或温室防治害虫 , 主要如茶尺蠖绒茧蜂、赤眼蜂、草蛉、食虫瓢虫及农田蜘蛛、捕食螨(如植绥螨、大赤螨) 。
    另外 , 可大量繁殖病原微生物 , 并加工成生物农药加以利用 。 目前 , 生产上可利用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细菌:以苏云金杆菌(Bt)最普通 , 主要防治鳞翅目害虫的幼虫;日本金龟子杆菌(Proteus sp.) , 用其100倍水溶液喷施茶树 , 对小绿叶蝉和茶橙瘿很有效 。 2)真菌:除白僵菌、绿僵菌、青虫菌、黑刺粉虱韦伯虫座孢菌外 , 还有虫霉、链霉菌等菌种的代谢物等 。 如福建用罹病的茶丽纹象甲成虫分离纯化出环孢白僵(B.bassiana Vaill)871菌株 , 每公顷施用1.5公斤菌粉可杀死土中65%的幼虫和蛹 , 出土成虫僵死率达80% , 且对瓢虫、蜘蛛等天敌无致病性 。 3)昆虫病毒:据统计 , 我国已从40多种茶树害虫中分离出60多种病毒 , 已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核多角体病毒(如茶尺蠖NPV)、颗粒体病毒(如茶小卷叶蛾GV) 。 其特点是寄主专一性强;在自然界滞留时间长 , 常能引起流行病 。
    3、天敌的引种:主要引种天敌昆虫 , 包括国际引种、国内移种、或近地迁移 。 如日本静冈县1951年引进红蜡蚧扁角跳小蜂防治茶树上的红蜡蚧 , 1955年后该虫已不须防治 。
    (二)生物防治的特点
    天敌是一类用不竭的自然资源 , 异地引种或人工大量繁殖、释放、生产 , 成本也不高;天敌常能长期控制害虫 , 捕食量大 , 如六斑月瓢虫幼虫期平均捕食茶蚜1086头 。 每头红点唇瓢虫一生能取食长白蚧3000头以上 , 除能捕食长白蚧、椰园蚧外 , 尚能捕食茶长绵蚧、龟甲蚧、红蜡蚧、桑白蚧、矢尖蚧等 。 武氏钝绥螨对神泽叶螨有很强的捕食作用 。 每头3龄草岭幼虫每天可取食25-29头咖啡小爪螨 , 每一小时取食和杀死12-15粒卵 , 整个幼虫期可取食224.4头无翅蚜或40头茶盲蝽 。 是一有效的捕食性天敌;天敌能广泛扩散 , 自动搜索隐蔽分散寄主或导致害虫疾病流行;天敌对作物、益虫、人、畜基本无害 。 其不足处是:一种天敌只能防治一种或少数几种害虫:寄生性天敌显效慢;防治效果常因环境条件变化而不稳定;不易贮运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