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具艺术的突出成就 , 除表现在景德镇瓷器生产的辉煌灿烂外 , 最值得赞美的便是宜兴紫砂茶具的异军突起 。 陶壶与陶盏的创制与普及 , 最为后人称道 , 使得茶饮活动升华到了修心养性、淡雅处世的最高境界 , 欣赏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 造就了一代紫砂精品的风光无限及日后的成就非凡 。
明代品茶艺术的回归 , 为紫砂壶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 明代散茶的直接冲泡 , 相对于唐宋的煎水煎茶来说 , 不太容易瀹出茶香 , 这对清心赏茗会带来一些缺憾 , 紫砂壶体小壁厚 , 保温性能好 , 有助于瀹发与保持茶香 , 自然就受到了茶人的欢迎 。
随著供春壶的问世 , 紫砂壶的制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明朝万历年间 , 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大制壶高手 。 随后又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 , 及欧正春、蒋时英、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等人的渐入佳境 , 而使明朝紫砂壶的制作 ,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后继有人的喜人景象
茶具,品茶之趣 , 不仅注重茶叶的色、香、形、味和品茶的心态、环境、茶友、话题 , 还要讲究用什么茶具加以配合 。 茶具艺术本身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 尤其今天 , 作为" 茶 "的含义在不断扩大 , 许许多多没有茶叶成分的也称作了"茶" , 茶具就更为丰富了 。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 , 水藉于器 , 汤成于火 , 四者相湏 , 缺一则废 。 "一般 , 品茶者对茶和水都比较注意 , 对于器 , 是四者中最不注意的 , 甚至认为器与茶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 这是因为缺乏了解而不理解的结果 。
中国是茶的故乡 , 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 茶具一词 , 最早见于 西汉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四字 。 这个"具"是什么样子 , 称呼什么 , 质地和用途如何 , 都不清楚 。
晋代 , 士大夫们嗜酒饮茶 , 崇尚清谈 , 促进了民间的饮茶之风渐兴 。 到了唐代 , 朝野上下无不饮茶 。 茶还在佛、道宗教的影响下 , 成为款待客宾和祭祀神佛、祖先、亡灵的必备之物 。 茶具就成为与饮茶风气密不可分的一个组成部分 , 茶具的直接视觉感受成为品饮茶的先导 。 陆羽 总结前人用茶、煮茶、制茶、饮茶的方法 , 写出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茶叶专著--《 茶经 》 , 其中就专门讲到了茶具 。 《茶经》中把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 , 把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为"器" , 和我们现在的称呼不同 。 本书所说的茶具 , 是指煎煮、品饮茶的各式器具 。
对于茶具 , 中国古代茶人非常看重 , 给它们取高雅的名称 , 如给风炉取别号为苦节君 , 其他茶具的名称 , 见之于《考槃余事》有:
建城--藏茶的箬笼 。
湘筠焙--焙茶的箱子 。
云屯--盛泉水的罐 。
乌府--炭篮子 。
水曹--洗茶具的桶 。
鸣泉--煮茶釜 。
品司--竹编的篓子 , 放茶用 。
沉垢--放用过的水 , 盛器 。
分盈--水杓 。
执权--秤茶的秤 , 当时规定一两茶 , 二升水 。
合香--茶盒 。
归洁--洗壶的刷帚 。
商象--古石鼎 。
降红--火筷子 。
啜香--茶杯 。
易持--茶杯托 。
国风--扇炉之扇 。
撩云--茶勺 。
共有27种之多 。 宋代 , 对茶具统称"玉川先生"(卢仝号) , 《茶具图赞》把12种茶具称为"十二先生" , 并取了姓名、字、号(日本的《茶寮图赞》也把茶具分列"十八客" , 各取了姓名、字、号) 。 像风炉 , 尊称为卢相国 , 取名鼎 , 字师古 , 号调和先生 , 其他茶具还有:
推荐阅读
- 茶与礼俗
- 茶文化的发展
- 贵宾犬剃胎毛的最佳时期|贵宾犬的训练方法
- 训练卡斯罗犬走过来|卡斯罗犬的训练方法
- 巴吉度猎犬的形态特征|猎犬的训练方法
- 最近火爆的“元宇宙”,会成为另一个反乌托邦噩梦吗?
- 边境牧羊犬运动时需注意哪些|边境牧羊犬的训练方法
- 巨头纷纷入局!“风口”上的元宇宙,市场有多大?
- 芬兰猎犬的喂食要点|猎犬的训练方法
- 腊肠犬的基本顺从训练|腊肠犬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