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艺繁荣,分类和而不同

茶文化界主流流派对茶道茶艺的分类
目前在中国 , 有大大小小茶道流派存在着 , 有些不错的茶道机构团体 , 经营自己多年 , 依然成型系统化了的理论思想和行为准则 , 在不同区域和领域 , 这些机构和组织越来越多的显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 他们未必把自己看作流派 , 但是这种现象应该早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区域形成 , 在许多文化艺术的流派发展历史上 , 都曾经经历这种懵懵懂懂的时期 。 遵从各自茶道流派的观点 , 在今后茶文化界也许会成为一种基础功 。 笔者经历过几位茶道大师和流派掌门人沟通 , 大致勾勒出他们的公约数范畴 。
从主流茶道流派的观点来看 , 中国茶道艺术可以分为道、艺、俗、礼、宴五种表现形式 。 就精神层面来说 , 或许“茶宴”较为浅表一些 , “茶礼”比较通用和通常一些 , “茶俗”就开始显得多一些人文底蕴 , “茶艺”可以形而上了 , 令人们在功能性与精神性之间容易寻找到契合点 。 至于“茶道” , 就应该是中国茶道艺术最具精神性的表现形式了 , 茶汤表现、茶器形制、行茶礼规、流派门风、精神脉络等各项要素彼此相生相克 , 动态地融合在一起 , 成就了最美的神情感受 , 最净洁的心灵洗涤 , 最精彩的思想升华 。 在中国主流茶道流派和亚洲各主要茶道流派掌门人之间的交流意见来看 , 以茶叶名称、茶具名称、行茶方式来界分茶艺茶道均无不可 , 皆可以随缘顺势而为 。
【茶道茶艺繁荣,分类和而不同】在亚洲各国 , 迄今有韩国五行茶礼、日本里千家茶道、中国太极茶道、日本武者小路茶道等 , 是目前比较活跃的流派组织 , 他们代表着主流茶道流派的潮流 。 其他如台湾的无我茶会、陆羽茶艺中心、香港的乐茶轩、韩国釜山的女子茶道、中国南昌的女子茶道、中国武夷山茶道等 , 都是事实上的茶道流派 , 无需几年或十几年 , 这些机构和区域潮流中 , 有的会衰落 , 有的会成形为流派而被定格 。 这是一种文化艺术脉络形成滞后必然的趋势 。
尽管 , 从笔者看来 , 茶道流派与与其他茶文化界专家的观点或许有所不同 , 但是 , 这些可以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之下求取和解 。 静观天下各流各派百家争鸣 , 中国茶道艺术界或许会变得更加璀璨 。
茶文化界有些专家对茶艺的分类
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 , 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 , 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 , 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 , 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茶道) , 不一而足 。 茶艺是饮茶艺术 , 岂可以人、以地区分类?难道有的茶艺专供表演?有的茶艺只能待客?事实上茶艺是两者兼而有之 。 不同的茶类、同类的不同种茶可以有相同的饮法 , 又岂能以茶来命名茶艺?至于某氏茶艺 , 非茶茶艺更是荒诞不经 。
笔者非常赞同陈文华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承认茶艺就是茶叶的冲泡技艺和饮茶的艺术的话 , 那么以冲泡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是较为科学的 。 "笔者也曾指出:"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 , 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 , 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发、泡茶法 。 依茶艺而言 , 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 "茶艺的分类标准首先应依据习茶法 , 茶道亦如此 。 依习茶法 , 中国古代形成了煎茶道(艺)、点茶道(艺)、泡茶道(艺) 。 日本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形成了"抹茶道"、"煎茶道"两大类 , 两类均流传至今 , 且流派众多 。 但中国的煎茶道(艺)亡于南宋中期 , 点茶道(艺)亡于明朝后期 , 仅有形成于明朝中期的泡茶道(艺)流传至今 。 从历史上看 , 中华茶艺则有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三大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