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风 , 盛于唐 , 兴于宋 。 唐代盛行烹茶 , 宋代流行点茶 , 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 , 制作过程十分复杂 。 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 , 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 。 唐宋及以前 , 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并有和 , 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 , 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 , 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茶器具的存在 , 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 。 用器的过程 , 即是茶的品饮过程 , 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 , 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 。 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 , 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 ,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 。 这样 , 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 , 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 , 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
紫砂器的创始与兴起
宜兴 , 古名荆溪 , 因荆溪河得名 。 秦始皇灭楚 , 改名阳羡 。 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 , 改阳羡为义兴 。 北宋时 , 为避太宗赵光义讳 , 改称宜兴迄今沿用 。 宜兴盛产陶土 , 颜色多为绛紫 , 通称紫砂 , 亦有红、绿、黄、白等色 , 故又被誉为“五色土” 。 所做茶器具 , 多通称紫砂器 。 紫砂器的创始 , 有文字的记载 , 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 , 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 。 其次 , 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 , 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 。 1976年 , 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 , 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 , 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
初期的紫砂 , 出自何人之手 , 已不可考 。 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 , 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 , 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 。 在中国古代茶书中 , 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 , 近日时彬所制 , 大为时人宝惜 。 盖皆以粗砂制之 , 正取砂无土气耳 。 随手所作 , 颇极精之 。 ”其后 , 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顺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 , 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 , 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 , 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 , 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 。 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 , 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 , 著称于江南 。 唐代上元年部 , 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 。 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 , 百草不敢先开花 。 ”(《全唐诗》)饮茶须好水 , 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 。 同时 , 据考古表明 , 自母系氏族社会起 , 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 , 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 。 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 , 造就出紫砂技艺 , 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 , 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 , 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
明代初期 , 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 , 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 , 下诏废除团茶 , 改制叶茶(散茶) 。 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 , 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 , 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 , 使紫砂器异军突起 , 发展达到高潮 , 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
推荐阅读
- 我的老友紫砂壶
- 中国瓷器的鼻祖是青瓷
- 恩施玉露 - 历史与发展
- 国家紫砂陶器修订标准六月一日开始实施
- 世界最大紫砂壶运抵哈尔滨
- 茶艺·茶道·茶德
- 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
- 中国茶德要弘扬
- 茶室里的哲学再看茶道与中国文化
- 紫砂壶会步普洱茶后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