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 在素有名家辈出的“瓷器之国”——中国,宜兴紫砂陶何以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这也成为广大陶瓷工作者和紫砂陶爱好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 我们也将就生产工艺进行一些探讨 。
(一)紫砂泥的制备及其对紫砂壶外观、内在质量的影响:
紫砂泥可以单独制成坯用泥料,与其它陶瓷坯料相比,具有加工工艺简便的优点 。 然而,泥料颗粒的粗细,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制成的紫砂壶产生了不同的时代风貌和不同的内在性能 。
紫砂泥的制备,基本上分成手工和机械加工两种 。 民国徐珂在《清类钞》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时
,大如煤块 。 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於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 。 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 。 ”这是一种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 。 直到解放前后,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 。 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 。 用石轮辗破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筛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筛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绫泥机捏练,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
试样时代 紫砂泥团粒最大尺寸 相应的中国筛号 宋朝中期0.7~0.5m/m26~35目清朝前期0.5m/m35目清朝中期0.3m/m55~60目现代手工制0.3m/m60目现代机器制0.15m/m100~120目
应用手工制备的熟泥,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 。 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 用机器练制的熟泥,尽管手工成型,烧成条件不变,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状的艺术效果,制品的吸水率从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 1%左右 。 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示:紫砂壶的外表是鉴别世传与现代作品的方法之一 。 而茶壶气孔率的大幅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其实用性能 。
(二)独特的成型技艺: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 。 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 。 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 。 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 。 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 。 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颗粒之间相对疏松,烧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状,而疏松的内部呈现一定的气孔率 。 紫砂壶造型别致多样 。 为不使它沦为一般的釉陶,以及历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 。 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过成型精加工来求得 。 同时,精加工也是提高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 。 例如大型圆条壶,壶口壶盖各有24条筋瓤对称 。 由于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 。 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或称位移公差)一般都在 0.5mm以内,是其它任何陶瓷壶类所无法比拟的,瓷器茶壶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 。 由於紫砂壶精度高,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 发馊变质的原因之一 。
推荐阅读
- 传统工艺传承的现状与未来
- 有机茶叶生产中如何防治茶树虫害
- 雨花茶的生产历史
- 茶园怎样合理使用农药
- 婺源茗眉制作工艺
- 婺源茗眉采制工艺
- 高级工艺美术师李元军先生作品
- 颜色漂亮紫砂壶的配料方法及工艺过程
- 恩施玉露采制工艺
- 利用茶园绿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