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紫砂业界「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二 )


三是领导同意 , 家长自带 。 这种形式发生在八十年代后期以后 , 前二种形式基本停止以后 , 回到过去的「一脉相承」、「世代相袭」的老路上去 , 这在紫砂业界是较为普遍的 。 这种二次学艺 , 「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是历史上特定年代的特有现象 , 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现象 , 也是师徒之间互相承认 , 双方公认的历史事实 。
攀亲带故的假冒伪劣乱象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 紫砂业界有一部分人利用特定年代存在的二次学艺 , 「双重师傅」名份的特有现象 , 或挂靠;或自认师们 , 或假冒伪认;或明知是跟王氏学艺 , 却偏要说是跟李氏学艺;或明知师傅是一般壶手 , 却偏说师傅是大师、高工;有的从来未曾相识 , 或根本毫无瓜葛 , 却莫明其妙地被套上「师徒关系」 , 还像煞有介事似地大谈特谈 , 大写特写其学艺经历及亲密关系 。 这些现象 , 绝非是二次学艺 , 「双重师傅」名份现象 , 而是紫砂业界的一种彻头彻尾的假冒伪劣现象 , 也是一种艺品艺德在部分艺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混淆颠倒之叛逆现象 , 现作不指名的曝光如下︰××× , 明知自己是随吴云根、朱可心学艺 , 但却在简历中硬拉上跟蒋蓉、顾景舟学艺的经历和过程 。 ××× , 明知自己是跟民间一般壶手学艺 , 但简历中既跟朱可心学艺 , 又跟顾景舟学艺 , 还跟王寅春和裴石民学艺 。 ××× , 明知自己是跟范洪泉学艺 , 但在其简历中却变成了跟何道洪学艺 。 也有许多人 , 不但乱认师傅 , 自己一天也没跟名家学过艺 , 但茶壶的印款上却出现「可心门徒」「景舟门下」、「景舟首肯」、「可心首徒」等等印款 , 以此冒认师傅……(冒认师傅现象跟家族姓氏的冒认又不同 , 如「大亨后人」 , 只要自己姓邵 , 不管是不是邵大亨一族 , 是不是沾亲带故 , 都成了大亨后裔 。 )当然 , 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客商 , 为了赢得暴利 , 鼓励和怂恿这一假冒行为 , 一些不知内情的「研究」、「学者」、「写文章」、「喝墨水」的人 , 道听途说或偏听偏信 , 也是「双重师傅」名份这一现象被人利用假冒 , 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 。 特别是一些技不熟 , 艺不精的不入流艺人 , 为了金钱 , 为了名利 , 为了得到某些利益 , 今天认这个师傅 , 明天又换成了那个师傅 , 甚至矢口否认自己正宗的师傅 , 造成人性扭曲 , 艺德庸俗的不良后果 。
清者自清 史实终还真
一日授艺 , 终身为师 。 师傅的教诲之恩重如泰山 , 深如东海 , 这关系到一个艺人的修养素质和艺品、艺德问题 , 绝对应该严肃慎重 。 紫砂业界的从业人员、经营人员 , 紫砂陶史的研究人员 , 应该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 。 这里 , 笔者特别推荐周桂珍女士 , 这位紫砂业界著名的高级工艺师 , 1958年拜王寅春为师 , 在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 , 受其丈夫高海庚的启发和指导 , 特别是接受高海庚的恩师顾景舟教诲 , (当然亦接受其它前辈艺人的教导) , 但她从来不拿顾景舟当成一块「金字招牌」 , 尽管心里把顾景舟为作师傅 , 但其简历史正宗的师傅只有一个 , 那就是王寅春 。 这就是历史事实 , 历史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 。 这里笔者也得提醒那些没有经历二次学艺「双重师傅」名份现象的紫砂从艺人员 , 不必把那些大师巨匠的名头挂靠到自己身上 , 也不必单单提出得到某个大师的「特别教诲」 , 因为在特定年代里 , 大师巨匠前辈们哪一个不对下一代抱有殷殷期望?又哪一个不关心和培养下一代 , 倾囊相授呢?特别是没有拜名家做师傅的 , 更不要假冒认 , 到处认名师 , 朝夕改名头 , 紫砂这份工艺本领 , 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勤奋、刻苦、天份磨炼出来的 , 没有名师照样成材 , 这样的事倒亦是有的 。 这里 , 笔者也希望收藏界的朋友们 , 对假伪冒认名师名匠的人和壶 , 弃之不收 , 多考证 , 多核实 , 让那些有意识招摇撞骗 , 自抬身价的投机经营者们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背 , 以使走到规范的经营正道上来 。 二次学艺 , 「双重师傅」名份现象尽管存在 , 但发生在名家身上毕竟是少数 。 真正是师徒关系 , 那就更少 。 拿顾景舟举例来说︰自1954年收徐汉棠为徒开始 , 几十年中包括二次学生「双重师傅」名份的亦不过是李昌鸿、沉巨华、高海庚、束风英、吴群祥、葛陶中等数人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历史的考证 , 纷杂缭乱的现象的息止 , 历史将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 还紫砂业界一个真实的二次学艺 , 「双重师傅」名分现象事实 , 还紫砂业界一个真实的师徒关系史实 。

推荐阅读